11月20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与历史文化研究院金滢坤教授应邀于我院儿童文化研究院红楼会议室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敦煌蒙书与唐代语文教育”的讲座。中国史专业崔军锋副教授担任主持,相关专业老师和同学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金滢坤老师就敦煌“蒙书”的概念,以及敦煌“蒙书”的时代特点与演变展开讲解,通过对不同时代“蒙书”称法的史证分析,为其下了清晰的定义。金老师指出“蒙书”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蒙书”取义“童蒙之书”,即中国古代专门为儿童启蒙教育编纂的教材和读物,如《语对》《略出籯金》等;广义“蒙书”指古代公私之学用于启蒙或开蒙教育的书,以“童蒙教育”为中心,也包含对青少年和少数成人的开蒙教育所使用的教材和读物,如《碎金》《武王家教》等。
关于敦煌蒙书的种类与特点,金滢坤老师详略结合,借助大量史料展现出了中国古代出土文献中发现的最大一批“蒙书”——敦煌蒙书的恢弘面貌。金老师介绍了敦煌蒙书囊括教学类、知识类、德行类、书算类和文学类等不同种类,并总结道,这些多样的蒙书充分体现了唐代启蒙教育识字、辨名物、知书计之事的特点。此外,他亦通过《语对》《文场秀句》等例重点讲述了文学类的敦煌蒙书,以表明在唐代整个社会崇文和“以文取士”的环境下,既出现了属文类蒙书,也产生了专门训练押韵和对偶的属对类蒙书,这足以突显文学类蒙书编纂成就之大。
随后,谈及敦煌蒙书的学术价值,金滢坤老师表示敦煌蒙书极大地丰富了唐代教育史料,在某种程度上不仅改写了唐五代童蒙教育的历史,而且改变了唐五代教育史在中国教育史中的地位。金老师认为虽然儿童文学研究由西方最先兴起,但中国古代传统的儿童文学更值得大家去研究。例如敦煌文献中的儿郎诗,在保存唐代最为集中的儿童文学作品的同时,也真实反映了唐代儿童习文、写诗的情况,实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讲座尾声,崔军锋老师对本场讲座予以高度评价并作总结性发言。他肯定了金老师所谈及的敦煌蒙书与儿童语文启蒙教育的紧密联系,并指出敦煌蒙书作为中国古代启蒙教育的珍贵文献,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我们应当坚定地将其传承下去。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文:仲江南 / 图:谢雨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