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兵,2020级中国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张根福教授。读博期间,曾以第一作者在权威期刊B类发表学术论文1篇、二级期刊2篇;曾获浙江师范大学第三届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荣誉称号、2022年湖南师范大学第六届历史学研究生论坛一等奖、2022-2023学年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等荣誉。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付出之后,总会有回报,”谈及获得国奖的感受,廖兵说道,“拿奖不是最终目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增强自身专业技能,才是我的求学初衷。”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坚持每日8-10小时的学习时长,锲而不舍地磨炼自己的学习毅力。同时,他也逐渐学会“苦中作乐”,于研习中不断发现新领域、新方向,激发兴奋点。
能否走上并走好科研学术道路,与个人成长经历以及性格特点等均有莫大关系。于廖兵而言,各个学习阶段的积累、历练与努力,使他最终踏上了博士科研之路。中学时代,老师的鼓励在某种程度上为其埋下了日后从事科研写作的种子;本科毕业后,多年的文字工作经历训练了他的写作技能;至硕士研究生阶段,名人大家经典论著的熏陶,点燃了他暗自模仿的冲动;读博期间,拜读高质量科研论著并对之反复推敲、分析和解读的良好习惯,使他慢慢地内化为自己的科研自觉。“当你做哪一件事情使你很兴奋,使你感觉到很有价值的时候,那就是你这一辈子的任务。”他以著名学者曾仕强先生的话语表达态度,并表示若回到从前,自己依然会做出相同的决定,选择当下的道路。
心之所向,行之所往
关于论文写作,廖兵指出,“兴趣”“耐心”与“敏感”是从事学术研究的必备品质。“兴趣”是对自己所研究的选题和方向感兴趣。倘若找寻不到研究的兴奋点,只是一味硬着头皮去做,十有八九会收效甚微。“耐心”是平淡里的坚守,学术研究过程漫长且艰苦,每一个阶段都需要耐心与恒心。“敏感”则是善于观察,及时捕捉问题所在,或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即具有“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文章之魂,倘若没有“问题意识”,文章便失去了它的价值与意义。
论及当下,廖兵正处于博士毕业论文撰写冲刺阶段。他认为,完成一篇高质量历史学博士论文,不仅要勤于搜集史料,还需做到深入解读与分析,从而将问题立体式地予以呈现。“该休息就要休息,人要努力,但不要拼命。”面对学习与科研压力,他在刻苦钻研的同时,也注意学习与休息之间的平衡。他往往会培养一些小兴趣以适当放松心情,缓解焦虑。其中,研究菜谱与烹制美食成为其闲暇时光中分外享受的事情。
坚定向前,定有所成
于点滴中收获成长,怀热忱奔赴灿烂远方。言及对未来的规划,廖兵表示:“博士毕业后,我会继续从事学术科研工作。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有价值的事,这也是一种幸福。”此外,他亦寄语学弟学妹:“浙师拥有优质的创新资源与顶尖的学术导师,我们当有效借助这一平台,找准心之所向,并为之孜孜以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目标。”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廖兵逐心而行,在筑梦、追梦的过程中渐渐圆梦。希望所有人文学子既可以脚踏实地,亦能够仰望星空,奔跑于天地之间,于漫漫征途中蓄力成长。
(文:朱嘉丽/ 图: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