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通今,力学力行——记人文学院研究生专业课“古籍目录与版本学”教学研讨活动

为提升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科之间交流互动构建教学创新和经验分享平台我校研究生院举2023-2024学年研究生教学研讨周活动。12月11日下我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吴宗辉老师于人文学院语言学学科会议室进行了古籍目录与版本学公开课展示,人文学院副院长王荣华老师、研究生培养督导主任俞樟华老师研究生培养督导陈可畏老师研究生办公室郑晓芹老师金科老师到场观摩,并在课后展开交流讨论。

 

 

本次课程为“递修本研究”专题探讨,课程伊始,吴宗辉老师以“古书讹误的‘罪魁祸首’是谁”为引导问题,抛出古书致误的三种猜想。而后强调古籍版本研究要从考察“编”“校”“刊”“印”四个环节入手,重点梳理了单经注本、单疏本、注疏合刻本、附释文注疏合刻本等儒家经典版本类型和正史的编校、刊印情况,清晰地呈现了唐宋时期经史要籍的刊刻历程。关于正史,他引述尾崎康《正史宋元版之研究》的研究,指出《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在宋太宗淳化五年994下诏校勘并陆续得到刊刻后,真宗咸平、景德和仁宗年间均有覆校之举;前人根据百衲本《汉书》卷末所载元年九月秘丞余靖上言的刊记,将几种《三史》传世版本统称为刊本”,但从其中的刻工姓名互见于两宋之际福州开元寺《毗卢大藏》来看相关传本实际上是南宋初期雕印的。

 


随后,吴宗辉老师版片修补做了详细的阐述版片包括修版和补版,其中修版涵盖整修、拼嵌、剜改三种类型,补版则整版替换,吴老师皆结合具体实例加以分析在讨论利用刻工分析刊版和补版的原理时,吴老师解释,为了确定刊版和补版,需要找到若干时代、地域明确的版本作为标准本,将其刻工姓名抄出排列,以此为据考察其他标有刻工姓名的旧本来源通过对比同版不同印次的印本,辨别原版和补版区分相应的刻工同时联系其他标有同一刻工姓名的时地明确的版本,就能进一步确定刊刻和补版的时段。

紧接着,吴宗辉老师以大量史料为支撑,以迭经宋、元、明三朝修补的三朝本为例,对递修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指明,南宋监本正史书版,尤其是所谓眉山七史书版,自南宋初期刻于杭州后,屡经修补和印刷,沿用四五百年之久。在整理明清时期的古籍文献时,若涉及正史原文的引用,务必注意作者所版本与今日所见中华书局点校本的文本未必相同

 

 

课堂尾声吴宗辉老师展示了自己绘制的南宋监本的版片“生命历程”示意图提出刻本古书讹误增多的真正主因是书版屡经修补和辗转翻刻,并与大家分享心得第一臆改之害甚于手民之误。第二若书种较多版本多线流传则通过版本校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恢复原书在写刻转换之际的原貌若书种单一、版本单线流传一旦没有早期印本流传下来,多讹误便难以解决。第三,新时代版本校勘涉及修补印本时,注意分辨原版页面和修补页面,写校勘记时注明位置和版面性质。

 

  

吴宗辉老师以详尽入微的讲解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储备赢得了听课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在评课研讨环节中,老师们赞扬了吴老师备课认真细致,讲课内容准确、充实,对其在讲解时注意向学生提示课程论文选题线索的做法表示肯定此外,俞樟华老师分享了利用研究论著索引、目录索引的教学经验,陈可畏老师提出了如何优化PPT巧妙串联课堂内容的指导性建议,王荣华老师则就课堂板书的设计和使用与老师们进行了交流。本次教学研讨活动展现了浓厚的教学研讨氛围,进一步加强了我院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了新老教师的互学互鉴与专业化成长。至此,本次研究生教学研讨活动圆满结束

(文:张婧婧 / 图:余晓欣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