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晚,江苏师范大学王成军教授受邀来我院讲学,并做了题为“后现代自传话语的范式——论罗兰·巴特自传叙事理论的几个问题”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文艺学王洪岳教授主持,学院本科生、研究生积极参与并与王成军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
讲座伊始,王成军提出传统自传属于“诠释学”范畴,以“如何看待‘企图瓦解模拟论’”的问题引入对以《罗兰·巴特自述》为代表的罗兰·巴特的自传叙事创新问题展开具体的论述。
“自传是一种法式热情”。结合罗兰·巴特的后现代倾向,王成军从罗兰·巴特自身思想建构的矛盾着手,说明罗兰·巴特有意地继承由卢梭开创的“法式热情”,以此来反思他的一些不易为人所知的习惯、趣味和独特性。王成军强调不同于卢梭强调真实性,巴特重视文本性。在后现代“上帝已死”理论开辟之后,罗兰·巴特自传中出现的“我”仅仅指向假体之我,因此他认为自传文类中蕴藏的事实观实际已然消亡。以罗兰·巴特和保罗·德曼为代表,他们都看到了后现代自传在理念及形式上对传统自传的“新的互补价值”。
巴特在自传中隐藏了正常自传中的文体特征和主体意识,王成军将其归纳为“隐蔽的自传”,以此证明罗兰·巴特推崇“碎片化的自我”,这正是在其新自传理论指导下的后现代自传话语的创新模式。但王成军对罗兰·巴特是否完全实现了其后现代自传意图提出质疑,他以罗兰·巴特自传中“都来瞧啊!离群了!”这一情节片段为例,指出巴特在涉及到妈妈温热的母体时所发生的观念和叙事范式的动摇,以体现其自身主体记忆和情感的作用。这一点恰恰使得罗兰·巴特的后现代自传理论话语产生了巨大的裂隙,进而,其后现代思想就产生了悖论。
王成军在对罗兰·巴特自传叙述话语和模式进行反思之余,依旧肯定其碎片化叙事对后现代话语叙事话语模式的创新价值,并指出罗兰·巴特“永远是一个爱着、痛苦着并回忆着的我”。针对先前的“自传契约”提出“新自传契约”的概念,王成军着重强调了“假体、主体、母体”三个词,总结需从学术发展史的时间视角来研究他有关自传理论话语模式的变化之处。
提问互动环节中,在场学生踊跃发言。王成军教授就“针对假体、母体、主体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否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解释”“罗兰·巴特自传的感性大于理性”“中国古人自传话语模式是否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传”“从看问题的角度看修辞的含义”等问题为同学们答疑解惑。讲座尾声,王洪岳教授作总结性发言,并对本场讲座予以高度评价。至此,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温欣夏/文 邓文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