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晚,我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余凡老师应邀于人文学院四楼研修室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当代作家批评的学术史考察”的讲座,相关专业学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余凡老师从介绍莫利亚克与萨特的一场论争出发,表示观念的不同是造成二人在对话中产生分歧的原因。余老师指出,面对作家自身对作品发出的声音,我们不可以只停留在表面,而应当以此为切入点,发现作家观点背后所隐藏的内心世界,并将其运用于对作家作品的研究之中。
随后,余凡老师列举了几则文学创作的案例,展开了有关“当代作家批评的学术史考察”的论述。余老师先后梳理了司马迁、曹丕、葛洪和曹雪芹的创作,表明后人能够透过文本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勾勒出作家的形象或心态,即了解作家的创作动机、生命形态与写作心态。紧接着,他以王安忆笔下的“上海”与学者郜元宝笔下现代大都市的差异来体现作家言说与批评者言说之间的冲突问题,并由思想型作家与技术型作家在创作深度和创作目的上的不同,指出作家之间存在思想层次之别。
言及何为“作家批评”,余凡老师在点明“作家批评”话语本身更具浓厚的理论探索色彩后,清晰地向同学们呈现了“作家批评”的谱系。从延安文学至新时期之前的文学少有“作家批评”,相对而言,更多的是作家“经验谈”,意在指导工农兵初学者的创作;到建国后三十年间个人话语被遮蔽的创作“经验谈”,以树立符合国家文艺政策规范的文学创作标准和模式为目的;再至当代个人话语得到彰显,文学性、审美性等文学评价标准和研究立场方法得以重启。新世纪以来,随着作家驻校制的施行,作家批评与学院批评获得了视野愈加开阔的平等对话空间。
讲座尾声,余凡老师就“作家批评”与“学者批评”介绍了张光芒老师的论文《文学批评中作家“创作谈”的合法性问题》和叶立文老师的论文《作家驻校制与作家批评的兴起》等,期望同学们能够从中感受不同学者针对此问题而产生的观念碰撞。同时,他通过分析高玉老师的《“学院批评”与“作家批评”——当代文学批评的两种路向及其问题研究》一文,讨论两种批评的优势与不足,继而以李建军《作家的自反批评》为例,指出作家自身对内审视,进行“自反批评”是“作家批评”的新发展,有利于作家作出自我创作的观照、反思和反省,以提高写作能力、提升写作的思想境界。
至交流互动环节,余凡老师就“作家的话为何读者那么相信”“作家已死的观点是否正确”等问题进行了答疑解惑。此外,他进一步提出“对话”是一种更为高级的方式,“作家批评”与“学者批评”应该是一种多声部的、处于平衡状态的对话空间,优秀的作家亦是准思想家,探讨作家有价值的思想内容,有益于我们开拓文学批评的深度和广度。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文:方 姗 / 图:朱嘉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