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奖风采录|李琳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李琳烁2022级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张根福教授。发表论文《抗战期间中国民间对战后国际组织的构想与舆论诉求》于一级期刊《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该论文被权威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曾获国家奖学金、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浙江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称号。



焚膏继晷厚积薄发

在日常学习中李琳烁始终践行着规划要趁早的行为准则本科期间即为自己定下了读研和获得国奖的目标,并于三年级着手论文写作出优质的论文曾前往异地查询史料档案一去往往一月有余尽管困难重重她亦未曾产生放弃的念头。看来痛苦的不是挫折本身而是去面对无能为力的自己。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用心耕耘终于得到了回报。

饮水思源,缘木思本。谈及获奖后最想感谢的人,李琳烁坦言:“一位是本科时期的导师赵志辉教授,另一位则是现在的硕导张根福教授。”赵老师面对学术认真严谨的态度,张老师指导论文时切中肯綮的评点,均令她受益匪浅。两位老师都是她研究之路上不可或缺的助力,是其口中“前行道路上的指路明灯。”

博学群览见微知著

论文写作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漫长产出过程。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李琳烁积累了丰富经验亦从论文的选题到撰写给出了详细建议针对论文题目的拟定她提议应当广泛地阅读文史学科研究中的“一手资料”。李琳烁多次谈道:“一流的论文题目是从材料里来的。”看“材料”时需学会挖掘它的研究价值,分析其研究现状;同时,也应大量阅读期刊文献,学习优秀论文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内容与写作技巧。

关于论文撰写的实践,李琳烁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一是切忌过分追求完美主义,因为完成比完美重要”。她将论文初稿喻为毛坯房,修改初稿则是对房子进行精装修。她强调,好的论文是一遍遍修改出来的,前期框架的搭建与成型最为重要。二是论文修改应当果断且迅速,论文从写作到发表耗时良久,因此作者需争分夺秒,一旦发现框架存在问题立即推翻,切忌敝帚自珍,犹豫不决。三是多与老师、同学密切交流,遇到问题应及时请教导师或向师兄、师姐寻求帮助,以免闭门造车,出门不合辙。

云程发轫行远自迩

齐头并进,多元发展。学习之外,李琳烁亦积极参加学生工作,现任人文学院研究生会党建部负责人,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努力为学院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言及如何平衡日常学习与学生工作的关系,她认为平时的学习和研会工作不存在绝对性冲突,只要设定好任务安排与完成的心理预期,拒绝拖延,处理时便会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松紧有度,一张一弛。每当有压力时,李琳烁总会选择与家人、男朋友聊天倾诉,分享生活。她直言:“聊天所说的多半是一些废话,但有人愿意听你说废话,这便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对于未来规划,她表示,未来去做什么还是一个悬而未定的问题。一直以来,她始终走在计划的前面,但“人有的时候需要大脑上的放空而非不停思考”。这一次,李琳烁想放慢脚步,珍惜享受当下的欢乐时光,将做决定的时间交予研二的下半学年。无论今后作何选择,她都希望未来的自己能够“做一个幸福的人,把平淡的日子过成诗,将简单的生活过成歌”。

以梦为马,踏破荆棘,李琳烁朝着自己的目标笃定前行,一路高歌。同时,她也祝愿每一位人文学子都能心怀凌云志,不枉少年时。

(文:宗  敏 / :本人提供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