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泽学术·学术交流】取精用弘,博学洽闻——记我院“丽泽青年博士论坛”第十一期顺利举行

1222日晚,我院“丽泽青年博士论坛”第十一期在人文学院24幢503教室顺利举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黄瑞颖老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刘世浩老师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信誉老师出席本次论坛,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蒋永国老师担任主持,相关专业学生到场聆听。



会议伊始,黄瑞颖老师带来了题为《西方知识暴力背景下的华人“族性”书写——以水仙花(伊迪丝•莫德•伊顿)为例》的报告她围绕西方“仇华”历史背景下东方文化主体的提升问题,将源头追溯至亚裔北美文学之母——水仙花的文本创作,阐述了在西方知识暴力的历史与形态浪潮中,水仙花对华人“族性”的书写策略,从而彰显出其“义不忘华”的英雄壮举。信誉老师肯定了黄瑞颖老师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文化身份认同的核心在于历史文化的积淀,而非一蹴而就。蒋永国老师强调在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中心主义”不可避免,关键在于将视野拓展至世界文化交流。

刘世浩老师的报告题目为《20世纪50-70年代农村题材长篇小说中的婚恋书写——以〈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为中心》。通过梳理三部农村题材长篇小说中的“婚恋问题”,刘老师将三组婚恋关系问题嵌入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中考察,继而把婚姻与政治构成相互照应的映射叙事结构,并推衍出在“十七年”文学中,婚恋关系的私人书写已经逐渐转变为权力体系下的集体书写。对于“婚恋问题”,黄瑞颖老师表示应跳脱单一的性别视角,综合考虑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信誉老师补充道,以当下视角观照“十七年”文学时,公正客观的态度与成熟理性的研究方法当并肩而行。蒋永国老师则联想到建国以后的中国倾向劳动的“反智”,建议将其纳入50-70年代文学变迁的考察范畴当中。



信誉老师与同学们分享了报告《作为战争“受害者”的文学:日本战后初期“战争责任”论争中的创伤意识》。基于日本文学界关于战争责任的讨论,他对日本构建“受害者”身份的创伤叙事作出详细阐释,并进一步分析“受害者”背后的罪责意识与不愿承认罪责的悖论,从而道明日本文学自身发展的双重“盲视”缺陷之实质所在。黄瑞颖老师认为将战后责任置于政治形态意识领域加以观照,极具创新性。刘世浩老师表示深受启发,亦提倡同学们及时培养方法论意识。蒋永国老师则以文学多样性为中心,简述日本民族语境下争夺话语权的问题,表明文学要去意识形态化。

现场提问环节,老师们就“华裔与非裔遭受的种族歧视的异同”“《青春之歌》卢嘉川在文本中的角色功能”“如何看待当今日本文学”等问题进行答疑解惑。会议尾声,蒋永国老师作总结性发言,他高度肯定了本次论坛的学术价值,并强调学术交流没有年龄、身份等限制,创新性的选题与宽广的学术视野值得终身学习。至此,本次论坛圆满落幕。

文:仲江南 图:任元杰)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