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下午,人文学院丽泽导师培训暨督导工作座谈会在人文学院四楼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会议由我院副院长王荣华老师主持,研究生培养督导主任俞樟华老师,培养督导刘力坚、陈可畏老师,新增研究生导师姜其文、王帅乃、黄瑞颖、陶明玉、吴宗辉、信誉、阮宝玉老师,以及研办郑晓芹老师参加会议。
会议伊始,王荣华老师强调了导师为人师表、立德树人的职责,并对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要求作出解读。随后,三位研究生培养督导组长分别从自身经验出发,为新导师们提出指导建议。
作为浙江师范大学首批导师之一,俞樟华老师经验丰富,从整体规划、学生管理和方法指导三方面与新导师们展开了分享与交流。关于整体规划,俞老师表明,新导师务必了解校研究生院与学院对研究生和研究生导师的考核要求,引导学生完成相关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下一步工作。此外,论及学位论文选题,他认为导师可以提早与学生沟通,采取“小题大做”的方式,从材料、方法、理论和体例等角度进行创新,切忌论文题目过大。对于学生管理,俞老师指出,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双赢。从本科生到研究生,不仅是身份的转换,更涉及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他提议新导师们保持每周一次的学生指导频率,逐渐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见面”,使其以“研究的眼光、态度和方法”读书、上课与撰写论文。至于方法指导,他强调“方法和能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希望新导师们能够“授人以渔”,与学生分享论文思路来源、材料搜集方法等,助力学生不断进步。
刘力坚老师表示,导师可以从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培养内容等方面入手,构建学生培养体系。导师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精神、综合素质(尤其是外语能力和计算机能力)和跨学科能力为目标,积极引导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状态,明确本学科的性质,明晰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顺应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除此之外,定期举办读书会和学术沙龙,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是为有效的培养方式和内容。
陈可畏老师则结合生源情况和听课情况提出切实建议。第一,做到因材施教。对于跨专业的学生,应予以特别关注;而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当督促其在硕士研究生一年级这一“最好的学习时光”中进步成长。第二,避免不同课程中知识点同质化现象。第三,互动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导师需多与学生互动交流,广泛且深入地了解学生、教导学生。
会议尾声,研究生培养督导与新导师们就“不同课程知识点同质化”“毕业论文选题”“是否创设公众号导读栏目”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而后,俞樟华老师指出可以通过提升课程深度、广度或采取专题教学的方式突出不同课程的重点,改善知识点同质化现象。刘力坚老师则提出研究生基础课程应当尽量开设全面,老师们需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予以更多关注。
以老带新,薪火相传。此次座谈会促进了督导组与新导师们之间的交流,推动了新导师们的成长,为学院发展注入新的力量。至此,本次丽泽导师培训暨督导工作座谈会圆满结束。
(文:施可翌 / 图:朱嘉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