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奖风采录|徐圣:前路漫漫,道旁花自栽

徐圣,2021级世界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刘昌玉教授。以第二作者身份(导师第一作者)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边疆观的演变与古代两河流域的国家治理》一文,并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于《古典学评论》发表译文《传统与创新之间的贝罗苏斯》;曾获华东师范大学首届“上善全国世界史博士生前沿论坛”上善世界史研究生奖一等奖、浙江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人人学术报告优秀报告人、浙江师范大学一等学业奖学金等荣誉。



缓缓图之,而其事卒成

走在漫长的学术之路中,徐圣认为,勤奋是第一要素。一步一个脚印地掌握好基础知识,保质保量地完成导师交代的任务,一遍又一遍耐心地修改文章……所有的积累,都铸成了他攀登学术高峰的基石。

作为世界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外文文献的阅读是学术研究必不可少的一环。徐圣提议对待外文文献应保持“不要怕读”的心态,熟能生巧,多读方能提高阅读速度,增强理解能力。因此,他鼓励同学们尝试独立翻译文章,训练自己在中英文表达转换方面的技能提升阅读能力。论文撰写是学术研究的重中之重,徐圣围绕“论文写作”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其一,论文写作应早做准备留出时间才有修改的机会;其二,与导师沟通交流,想法幼稚并不可怕,主动出击才会有收获;其三,论文格式体现态度,严格遵循学术规范,精益求精。

幸识人师,好学而自信

“和优秀的人同行,持学习的态度,也要勇于表达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徐圣遇见了许多优秀的老师和同学。他一方面以谦逊的态度,学习其写论文、做学术的经验;另一方面则抓住机会,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见解。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们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既使自身得到了锻炼,亦有助于拓宽学术视野。故而勉励同学们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牢牢把握每一次自我提升的机

导师是徐圣的引路人,是他的益友。刘昌玉老师不辞辛劳,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徐圣讲授楔形文字知识,帮助其快速入门亚述学。除却知识的教授,刘老师更是让发现了自己的潜能和努力的方向,找寻到了实现价值的方式。

兴致不息,奔青云之志

“只有坚持加上兴趣,才能走得更加长远。”对于自身所学领域,徐圣怀着浓厚的热情。从古老的文字延伸至整个人类文明的起源,于他而言都是璀璨珍宝“希望‘亚述学’领域能有越来越多的新鲜血液,”谈及未来,徐圣表示,“或许自己能够做出的成果微不足道,但我仍然期望未来的自己可以对这一研究领域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获得国奖是徐圣行路过程中的一份意外收获,也是对其研究生生涯的一份肯定。他坚信“努力终有一天会兑现”保持一份平常心,虽然长路漫漫,但只要用心播种,开花结果的一天会到来

(文:陈燕翔 / 图:本人提供)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