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奖风采录 | 杨艺: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杨艺,2021级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赵瑶丹教授。以第二作者身份(导师第一作者)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从胡则到胡公:历史人物在民间信仰中的变异》一文,并被权威期刊《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以第二作者身份(导师第一作者)于浙江新闻客户端发表《陈亮的义乌情缘》一文;曾获浙江省优秀毕业生、浙江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人文学院优秀团员等荣誉。



山不让尘,乃成其高

不弃微末,久久为功。杨艺向来注重积累,强调细节。谈及论文撰写,她细致地给予了相关建议。第一,“磨刀不误砍柴工”。史料搜集与整理对中国史专业论文写作来说尤为重要,找准“关键词”是数据库检索的重中之重。杨艺认为,将所有精力集中于检索同一关键词并不可取,拓宽视野、搜索别称或许能够另辟蹊径,挖掘出前人鲜有关注的材料。第二,坚持“常读常新,常思常悟”的学习习惯。她提议,可以及时将材料归档,构建属于自己的“史料库”,并于闲暇时多多翻阅,为后期的论文写作夯实基础。第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论文中出现的每一条史料均需精细校对,小标题、版权页等细节亦不可忽略。她分享道,自己将相关史料的信息制作成幻灯片,并于每一页注明史料信息,从而便于二次检索,提高效率。

恩师挚友,奋楫笃行

师者若水,润物无声。杨艺非常感谢导师所给予的指导和帮助:“老师会结合我们的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指导方式。”此外,师门良好的学术氛围也促进了她的成长。每当老师指出需要解决和讨论的问题,她便会与整个师门一起讨论、探究与学习,大家共同进步。

大道不孤,众行致远。杨艺身边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会互相开解,根据实际情况为彼此提出切实建议,而非无底线的包容。状态紧绷之时朋友小聚,驱散紧张感与焦虑感;过于放松之时朋友适当提醒,助推生活重回正轨,这是杨艺舒适自然的生活方式。

循梦而行,向阳而生

获得国奖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杨艺将会继续于学术道路上稳步前行。保持良好心态方能行稳致远,面临压力,杨艺建议:“不要着急,过于焦虑反而会钻牛角尖,不如适当放空自己,出去走一走。”学校的后山和正阳中心一带风景优美,她时常漫步其中,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寻回宁静和力量。有时课题本身较为艰深复杂,学习过程中可能会感到困难,得到的评价也并非全为褒奖。对此,她表示不必妄自菲薄,应当相信自己能够解决问题。“忠言逆耳利于行”,听取建议,积极沟通,方可在思维碰撞中产生更多灵感。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杨艺以行动诠释自己心之所向,也希望所有人文学子能够汲取榜样的力量,谱写奋斗青春。

 (文:施可翌 / 图:本人提供)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