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2日下午2点,“语林望道”论坛第二十六次学术交流活动如期在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语言学科会议室举行。本次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报告人为浙江师范大学国社学院李艳芝副教授、朱一顺同学,主持人为浙江师范大学国社学院袁昱菡博士,参会者有人文学院傅惠钧教授、吴宗辉博士、陈柳蓓博士以及人文学院和国社学院本、硕、博学生20余人。
活动伊始,主持人袁老师对参与本次论坛的老师和同学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本次论坛的报告主题——“‘值得+NP’的构式承继与语义浮现”,并邀请李艳芝副教授、朱一顺同学开启报告。
论文汇报环节,李艳芝老师、朱一顺同学进行了30分钟左右的汇报。李老师对选题以及研究过程作了简要解释和说明,紧接着朱一顺同学以构式语法与物性结构理论为基础,对“值得”本身的语义性质、“值得+NP”的构式生成和语义浮现进行阐述。报告结束,袁老师诚邀大家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进论文的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论文评议环节,与会师生畅所欲言,气氛浓厚热烈。王玲峰、范淑珍等同学分别就“值得+NP”中“值得”的语义浮现、道义情态义和估价情态义的界限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思考。丛日鑫与申屠嘉慧同学就文章用例的选取、物性角色涉及的动词等提出了问题,并认为应该对文中所添加动词的原因有所阐述。
之后,陈柳蓓老师就现代汉语中“值得+VP”结构占绝对优势的原因提出疑惑,最初为“值得+NP”结构,为何发展到现汉中“值得+VP”却成为了高频结构。此外,陈老师还对论文局部内容提出建议,从道义情态义到估价情态义的演变,可以从类型学上进行佐证,考察是否存在同类型演变规律,以增强说服力。吴宗辉老师认为现代汉语中的“值得+VP”可能不是从“等价估量”用法继承下来的,甚至并非受本土影响,而是受西化的影响。袁昱菡老师提出,清代“值得+NP”的宾语语义类型扩展到其他具体名词这一情况,举证不够充分,还需进一步补充。
傅惠钧老师充分肯定了该项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同时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一是文章标题的表述还需斟酌,全文各部分都围绕“构式生成”来展开的,要考虑如何表达更能精确涵盖文章内容;二是历史发展脉络还需进一步厘清,如“值得VP”对“值得NP”的影响等;三是要强化修辞动因在推进构式发展中的作用的分析,“值得+NP/VP”从某种角度说是物性角色“隐”与“显”的差异问题,“值得+NP”的出现,显然与修辞驱动有关;四是对于NP的分析,不光要关注什么NP能进入格式,还要关注什么不能进入格式,为什么;另外,傅老师还就演绎法的应用、语料的甄别、论证的逻辑性以及表达的规范性等问题提出了具体意见。
李艳芝老师与朱一顺同学由衷感谢参会师生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并表示对论文将作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论坛最后,傅老师对本次汇报作了总结,并表扬朱一顺同学,参与论坛活动积极,进步明显,鼓励他在学术道路上继续努力。
(文:赵明欣 / 图:申屠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