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上午,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赵京华教授应邀于人文学院儿童文学会议室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幸德秋水《帝国主义》批判的当代意义”的讲座。我院儿童文学专业吴翔宇老师担任主持,相关专业老师和同学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赵京华老师以介绍幸德秋水的生平和《二十世纪之怪物:帝国主义》创作的历史背景为导入,并为同学们分章节概括了这一著作的主要内容。继而,赵老师将幸德秋水的理论与约翰·霍布森的《帝国主义》以及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进行对比,表示较于经济或政治批判不同,幸德秋水以伦理学的独特角度对帝国主义作出道德伦理批判,为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谈及幸德秋水作为东亚社会主义先导者及其与中国的关联,赵老师通过对其作品和思想史的梳理,概括了幸德秋水社会主义思想的构建过程。从《帝国主义》到《倡言社会主义》,再至《社会主义神髓》,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理念不断完善。在提出并展望“亚洲社会主义大联合”后,幸德秋水开始参与亚洲和亲会的成立。
作为全书重中之重的“爱国心”问题,赵京华老师在肯定幸德秋水的同时,也指出其思想的局限性,即没有意识到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的复杂性。“爱国心”并非如今所说的爱国主义,而是霍布斯鲍姆所言的爱国主义思潮。此外,赵老师分析了二战后日本学人对幸德秋水思想的继承与反思。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石母田正的《幸德秋水与中国——关于民族与爱国心问题》和松本建一的《幸德秋水与北一辉》。
随后,关于幸德秋水思想在20世纪日本与东亚思想史脉络中的价值,赵老师以梅森直之《日本早期社会主义思想史》中的观点为例展开说明。资本的流动性造成空间上的不平衡发展并非资本主义的早期现象,而是帝国主义的根本结构,现今依然如此。因此,重温幸德秋水100年前早期社会主义的思想,对我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现场提问环节,赵京华老师就“马克思思想是否超越德国文化范畴”“如何从同时代史角度研究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冷战后左翼运动的低迷对资本主义批判的影响”等问题为同学们答疑解惑。讲座尾声,吴翔宇老师对本场讲座予以高度评价并作总结性发言,他充分肯定了赵老师面对文本同时兼具译者和学者双重身份的敏锐度,并劝勉同学们积极阅读经典,深度思考。至此,本场讲座圆满结束。
(文:谢雨彤 / 图:施可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