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9日下午2点,“语林望道”论坛第二十七次学术交流活动如期在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语言学科会议室举行。本次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报告人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生王林同学,主持人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唐善生副教授,参会者有人文学院傅惠钧教授、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李艳芝副教授、袁昱菡博士和人文学院、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本、硕、博学生,以及华东师大、南大、陕科大等高校师生40余人。
活动伊始,主持人唐善生老师对参与本次论坛的老师和同学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本次论坛的报告主题——“身体动作范畴向时间范畴演变的方式、路径及成因”,继而邀请王林同学开启报告。
论文汇报环节,王林同学进行了30分钟左右的汇报。他首先简要介绍了学界对身体动作义向心理义、状态义等演变的研究成果,接着着重分析了身体动作词衍生出时间义的条件、方式、路径以及成因,最后尝试从跨语言角度证明人类语言中可能存在一个“身体动作>时间”的语义演变模式。报告结束,王林同学诚邀大家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进论文的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论文评议环节,与会师生畅所欲言,气氛浓厚热烈。范淑珍、潘亦等同学分别就演变条件中身体动作词具有“短暂性”语义特征的论断里“短暂性”的界定、隐转喻的所指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思考。叶佳慧与欧阳雯同学就“歇”是否有瞬时时间义、修辞方式产生时间义的作用、分类等提出了疑问。
之后,袁昱菡老师就身体动作范畴的界定提出商榷,并且就转喻、隐喻以及隐转喻问题和李艳芝老师开展讨论。李老师对“说话”“弹指”等词所衍生出的短暂时间义表示质疑,认为文中所采用的部分语料需要再仔细斟酌。此外,李老师还建议要学会反向思考,分析其他的身体动作词无法衍生出时间义的原因。唐善生老师提出,应该厘清身体动作词、身体动词和身体动作范畴的关系,另外,演变模式的跨语言举证不充分,还需进一步研究。
傅惠钧老师充分肯定了该项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同时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一是核心概念如何确定和界定需要进一步明确,比如,何为身体动作范畴、何为时间范畴等;二是论证的逻辑性还须加强,如关于衍生条件的讨论不够周密,标题不能完全涵盖全文,前后表达也存有不一致之处等;三是语料的甄别要更加谨慎小心,避免出现错判;另外,傅老师还就表达规范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
结合各位老师、同学的意见和建议,唐善生老师对本期汇报作了简要总结。王林同学向参会师生表示由衷的感谢,并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作出积极回应。至此本次学术交流活动圆满结束。
(文:赵明欣 / 图:欧阳雯 郝福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