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碰撞,笃思躬行——第十八届“丽泽论坛”人文分论坛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学专场学术报告会顺利举行

4月8日晚,我校第十八届“丽泽论坛”人文分论坛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学专场学术报告会在学院会议室顺利举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安宁老师、文艺学专业朱全国老师应邀担任本场点评嘉宾。我院相关专业研究生到场聆听。



报告会伊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率先展开报告。丁洋的报告题目为《T·S·艾略特〈大教堂凶杀案〉中的基督教道德》。通过剖析《大教堂凶杀案》中道德剧元素,她对文本内部“个体道德”“国家理性”与“基督教道德”之间的冲突形态进行有序关注,由此呼应艾略特的复古戏剧观、宗教观。余澳莲《叶芝戏剧中的道德剧元素》从叶芝戏剧作品《沙漏》的文本特征出发,挖掘其道德剧色彩,进而分析其中与创作者的神秘主义思想相契合的部分,亦围绕该作品当代的新道德寓意展开论述

在点评环节中,安宁老师肯定了丁洋对“世俗戏剧”与“宗教戏剧”之融合关系的巧妙阐述,同时建议其关注艾略特戏剧作品中的复杂主题、文本细节中的微小错位,注重戏剧传统的溯源和宗教文化的挖掘,以突出该作家对“宏大叙事”的特殊关注。安老师对余澳莲报告中的丰富背景资料和其细致的文本挖掘能力持赞赏态度,提议学生对作家身上的矛盾作出更多思考,察觉到象征主义主张的“分裂”特征,并精进学术表述。


 

随后,进入文艺学专业的报告环节。许源作了题为《乌托邦视域下现实主义的终结——对布洛赫“现实主义”艺术观的一种阐释》的报告,结合黑格尔的本质主义理论,对19世纪中叶以来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耙梳,并通过解释“具体乌托邦”“现实”“事实的-客观的可能性”等概念,突出恩斯特·布洛赫现实主义艺术观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中的特殊定位,展示其理论颠覆性的重塑作用。在题为《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理论关键词的“点染”》的报告中,潘樱芝对“点染”概念的展开抽丝剥茧的探析继而从中提炼出刘熙载的观点作为典型,分析“点染”作为形式手段和理想境界的二重性,以强调该概念在中国传统文艺理论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朱全国老师对两位同学的报告予以点评。朱老师称许了许源在选择研究领域上的敏锐度,表示该论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亦认为论文逻辑结构严谨、“对比论证”方法恰当、参考文献丰富,可圈可点此外,他针对论文提出了完善综述、拓展论点深度等相关建议关于潘樱芝的报告,朱老师认可了其独特的研究切入点,同时指出应当重视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整理,发掘在不同艺术范畴中的“点染”异同。

报告会尾声,安宁老师对本场报告会作出总结发言。她高度肯定了本次报告会中同学们所呈现的学术自信力,并希望同学们不断拓宽自身学术视野、发掘学术兴趣点、精进学术表述能力、养成规范写作的良好习惯。至此,本届“丽泽论坛”人文分论坛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学专场学术报告会圆满结束。

(文:董  雯 / 图:谢雨彤)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