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我院第十届历史学“卓越教师”实验班学员在赵志辉教授、陈彩云教授、班主任姚建根三位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浙江省义乌中学开展听课活动。
我院第二届“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班学员、义乌中学历史组朱华俊老师以公开课形式,讲授高中历史统编教材必修下之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朱老师以南美洲波托西大银矿为导入,将教材内容整合为三个板块:“银”联世界——洞察全球大合流的趋势、“银”裕全球——解读世界大分流的动向、“银”变格局——把握时代大潮流的机遇。三个板块逻辑严密,衔接自然,将教材中“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商品的世界性流动”“早期殖民扩张”三个子目有机打通,同时将最新学术成果与教学充分结合。朱老师的教学目标明确,线索清晰,环环相扣,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位。

课后,卓越班学员们继续参加评课活动。本课入选《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期刊社举行的“刊网微研”系列活动(高中专场),研讨主题为“指向思维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设计”。朱华俊老师就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解读说明,她指出,在备课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的专业书籍,教学思路经历了多次的调整之后,才逐步得以较为成熟地呈现出来。围绕本课的主题,参与听课的高校教师、金华市教研员、相关中学历史组负责人,对朱老师的课堂教学作出点评,对其专业素养、教学立意、材料运用给予充分肯定,对本课教学重难点、设问逻辑、学生活动形式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朱华俊老师的课堂教学风采为卓越班学员们提供了优秀的示范,老师们的评课更是让学员们受益匪浅,他们切身体会到了“学情”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部分学员就教材内容的取舍问题与老师们进行了互动探讨。

听课评课活动是实现卓越班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旨在带领学员走进中学历史课堂,真实感知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为他们日后的教学实践提供经验。学员们认识到:“海量”的网络教学资源给师范生带来的“副作用”;“上好属于自己的一堂课”是何等的不容易;自身对“教材中历史本体知识”的掌握程度才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人文学院历史学师范技能教研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