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表入里,励学励行——第十八届“丽泽论坛”人文分论坛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场学术报告会顺利举行

4月11日晚,我校第十八届“丽泽论坛”人文分论坛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场学术报告会在我院学院会议室顺利举行。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崔小敬老师、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李义敏老师应邀担任本场点评嘉宾。我院相关专业研究生到场聆听。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率先展开汇报。潘巨强的报告《浙学对朱子理学与陆子心学的调和作用分析——以诸葛诚之为例》,从诸葛诚之的生平考证入手,深入探究其“调和朱陆”的事迹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浙学思想,从而总结出诸葛诚之所代表的南宋浙学群体在社会活动、学术思想上的历史意义。苏卓晴的汇报《论陈与义诗歌的隐逸书写》聚焦于陈与义诗歌中隐逸思想的成因问题,分别探讨了“党争影响”“佛道浸染”“诗学渊源”对陈与义诗歌隐逸风格形成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崔小敬老师对两位同学的报告予以点评。她高度评价了潘巨强在资料收集整理上的功力,称赞其论文写作具有“义理、考据、辞章”兼备的过人之处,同时指出应当多加关注吕祖谦在“调和朱陆”一事上所作出的贡献,并期望在围绕相关领域深入挖掘后,能够追溯到浙中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学术活动。针对苏卓晴的报告,崔老师肯定了她的学术能力,称许了其对陈与义诗歌隐逸思想所作的清晰梳理,以及对有关“隐逸文人”研究难点问题的剖析,亦建议论文进一步丰富与扩充相关研究资料,以使论述更加深刻。



随后,进入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的报告环节。吕夙婉的《六经阐释论之演变》耙梳了历代学者对“六经”的阐释,且详细解读了“六经”从先王政典到理学经典,再发展至史学、文学、诗学(艺术)的演变过程,从而得出“‘六经’的实际功用随着时代变革而呈逐步虚化的总趋势”的结论。温海升在题为《台湾契约文书的校勘问题》的报告中,从“误而又误”“失而又失”“以不误为误”“误而失校”四个方面举例说明了台湾契约文书中存在的校勘错误,而后她对此作出修正,分析了校勘错误产生的原因,并从中总结了经验教训。

在提问互动环节,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的同学就“契约文书中的套语、用字不同于现今语言文字习惯,如何在校勘中攻破此类障碍”这一问题,向温海升同学表达了疑惑。对此,温海升提出了增加契约文书的阅读量、查阅前人文献著作或近代汉字资料等建议。

对于两位同学的报告,李义敏老师予以了宝贵意见。李老师夸赞了吕夙婉论文中所体现出的问题意识,亦建议其围绕“扩大文献的搜集范围”“展开解释‘六经’阐释立场演变的内部原因”两个方面进行改善。关于温海升的报告,李老师认可了其报告题目视角的新颖性、文书选择上的代表性和研究功底的扎实性,另一方面也指出:报告中所举部分例子过于简易,有待完善;校勘错误原因所归类的七个类型存在交叉关系,可以合并至三到四个,以增强分类的严谨性。

报告会尾声,崔小敬老师对本场报告会作总结发言。她赞许了同学们良好的学术品质,同时表明当前文学、史学的相关研究偏好于“立足小方面,探讨大学问”,且研究视角呈现出明显的下移趋势。而这一研究思路转变的益处,便在于“每个人都能够发挥出其历史个体的作用”。至此,本届“丽泽论坛”人文分论坛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场学术报告会圆满结束。

(文:宗  敏 / 图:刘晓燕)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