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幽入微,解疑释结——记张江教授“‘解’‘释’辨”讲座

424日晚,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阐释学高等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会长张江教授应邀于人文学院现当代学科会议室为师生们带来了“阐释学”系列讲座的第三场——“‘解’‘释’辨”。本次活动由我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高玉教授担任主持,相关专业教师及硕博研究生到场聆听。



上一场讲座中所辨析的“阐”与“诠”,张江老师围绕“解”“释”与“解释”展开了又一次深入探讨。讲座伊始,张江老师从《说文解字》入手,寻求“解”“释”之原始义,并为师生展示了自商代以来其字形的演变,条分缕析地论述了各文献中对“解”“释”本义及其他与阐释学相关之义的释义,层层深入道出其内在之理。张老师提出,“阐释之本质是将现象之道理或本质释之于人,说服人,争取人,乃阐之根本”,为阐释学本质和目的所在。

随后,张江老师以“在阐释学意义上,取‘解释’以作当代阐释学的总称谓是否恰当合理”这一问题为引,分别从“解”与“释”的本义、引申义及其差别三个角度,导入了对“解释”二字的分析。紧接着,张老师进一步讨论了“分析”“综合”与“衍义”之含义与作用,为师生拓展了学术研究的路径。



讲座尾声,张江老师强调应当注重方法论的意义,理解字义固然重要,但是这种探索方式、思维逻辑形式更该是把握的重点。而后高玉老师进行总结性发言,希望大家牢记张江老师提醒的“要对文字有敏感”,做到如此,今后定会获益匪浅。至此,本场讲座圆满结束。

(文陈燕翔 / 图宗  敏)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