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木刻版画书籍封面设计特点及成因分析——记第六十五期“爱博才会赢”交流活动

4月26日晚,我院第六十五期“爱博才会赢”交流活动于25幢112教室举行。本次交流活动由我院教师刘世浩担任主讲嘉宾,部分本科生到场参与。


 

讲座聚焦抗战时期木刻版画书籍封面设计,围绕“特点”与“成因分析”两方面展开。

刘世浩先介绍了木刻版画式书籍封面在抗战时期的意义。作为反映战争生活的重要形式,木刻版画不仅起到鼓舞军民抗战斗志的作用,还在特殊的时代环境中孕育出了独特的美学价值。


 

随后刘世浩举例了许多当时书籍、杂志、报纸等,精选其中经典的版画封面案例与同学分享,并由此阐发,继续介绍木刻版画书籍的特点。刘世浩指出:“在封面中融入强烈的装饰意味是抗战时期文学书籍封面设计的一大特色。”木刻版画封面以其装饰性呼应文艺作品中的精神主题。


 

刘世浩认为木刻版画式书籍封面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时代背景下物资奇缺;二是艺术表现风格追求创新。

制作木刻版画所需原料较为简单,能够适应抗战时期物资紧张的局势此外,鲁迅等人将西方木刻的表现语言中国化,结合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如剪纸等),形成了具有民族倾向的封面设计风格。木刻版画本身的粗砺感与抗战时期文艺作品的主题思想相呼应,成为当时设计者的首选图案。


 

刘世浩强调,任何艺术思潮、流派的出现和发展都不开它所处时代的政治环境,书籍的封面设计也是如此。书籍封面的设计者所处的时代政洽环境不同,他们所设计出来的书籍封面也就会相应地带有特定时代的印记。


 

在提问环节,老师根据同学的疑问,深入探讨了对于跨学科学习的建议,并分享了一些关于书籍设计的见解,鼓励同学阅读经典文本,探寻封面设计与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跨学科思维。至此场内掌声热烈,讲座圆满结束。



应雨彤/文 何晟祺/图 来源:人文融媒体中心)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