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关系与词典编纂——记“语林望道”第二十八次学术交流活动

2024年4月29日晚上6点半,“语林望道”论坛第二十八次学术交流活动如期在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研修室举行。本次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报告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杜翔研究员,主持人为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江洪波博士,参会者有人文学院傅惠钧教授、姜其文博士,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李艳芝副教授、袁昱菡博士,人文学院、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本、硕、博学生,以及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师生70余人。

  


活动伊始,主持人江洪波老师对参与本次论坛的老师和同学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本次论坛的报告主题“《现代汉语词典》字词关系呈现的优化与词汇研究——以《现代汉语小词典》的修订为例”,继而邀请杜老师开启报告。

汇报环节,杜老师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报告。他首先简要介绍了《小现汉》第6版修订的情况,指出《小现汉》是《现汉》内容的精编,编写中贯彻了“惜墨如金”“保证质量”“方便读者”的指导思想。同时,在《小现汉》第6版的修订中,想方设法保留《现汉》内容主干,同时照顾中小学的教学内容,在字词系联、释义精简、内容集聚上做了很多努力。接着,杜老师以丰富详实的例句,以及珍贵的图片资料,从“单字显义,字词系联”“释义精简,突出基本”“内容集聚,系统修订”“语言生活的观察与研究”等4个方面展开汇报。

  


关于“单字显义,字词系联”,《现汉》第7版仍有少部分单字头未有释义,《小现汉》第6版在修订时都加上了单字释义,比如“娆”“蔑2”等。《小现汉》在处理中单字优先,按照“以字统义、以义统词、以词统语”的原则,一些见词明义或释义较为简明的词语放在相应的字词义项下举例,不另立条目,如有必要在举例后括注释义,同时,尽量解释词语中的单字语义,比如“藉”释为“践踏;侮辱”,并在“藉”字下系联“狼藉”。他还就《小现汉》体现“字→词”线性释义、据实补义和显示语义引申脉络等方面作了论述。

关于“释义精简,突出基本”,《小现汉》基于《现汉》,释义须忠于《现汉》内容,一般只在文字上作调整。专业性的具体描述内容可删减。他举了“近视”“买单”“摄”组词等为例加以说明。

关于“内容集聚,系统修订”,《小现汉》把相关内容的条目集中在一起交代。比如“蚕”字头,《现汉》中另立“蚕丝、桑蚕、柞蚕”等条目,《小现汉》删去这几个条目,均在“蚕”单字下作说明。《小现汉》还增加“知识窗”栏目以拓展知识性,还通过同类词、逆序词等各个角度进行修订,体现修订的系统性。

关于“语言生活的观察与研究”,从“年度热词”“‘多巴胺’‘卡脖子’的读音”“食用菌的‘菌’的读音”“‘乐山水’中‘乐’的读音”“‘凝练(炼)’‘四炼(练)’的词形规范”等5个侧面作了讨论。



报告结束后,杜老师诚邀大家提出意见和建议。

交流环节,与会师生畅所欲言。学生们踊跃发言,朱一顺、郭娟等同学分别就“娆”“蔑2”在《小现汉》和《汉语大词典》中释义的异同、“一众姐妹”“三人成众”中“众”的词性与收词等问题向杜老师请教,杜老师均给予了细致回答。

李艳芝老师就“奇葩”的收词问题、“白”作为副词和形容词在《现汉》中的处理策略、《现汉》词性的标注与语言实际应用之间的异同以及是否可以从功能上考虑词典编写等提出疑问。袁老师就“上岸”的收词以及同形词判别的依据等问题与杜老师作了反复交流。姜老师就“身量”中“量”的语音问题,以及词典编纂中是否考虑由于语音变化可能导致的领域变化等提出疑问。傅老师从音义关系角度对杜老师提出的“量身定做”的“量”读一声还是读四声的问题,发表了看法,认为这两个读音实际上体现出细微的语义差别,这是异读词规范中需要研究的问题,认为词典的编纂也需兼顾修辞因素。

最后,傅老师对杜老师此次汇报的意义和价值作了充分肯定,认为是杜老师多年词典编纂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性反思,内容扎实切富有广度和深度。并指出,《小现汉》(第6版)的修订在继承前辈学者编辑经验和思想的基础上,于字词关系的处理、义项历史演变的呈现等方面,为词典编纂进一步科学化作出了有益探索,反映了编者与时俱进的语言观和辞书编纂理念。《小现汉》的编纂对于语言研究和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傅老师也期望将《小现汉》的修订经验拓展到《现汉》第8版的修订上,以继续完善辞书的编纂。

  


结合各位老师、同学的意见和建议,江洪波老师对本期汇报作了简要总结。杜老师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作出积极回应,并向参会师生表示由衷的感谢。

至此,本次学术交流活动圆满结束。

(文:王  林 / 图:范淑珍)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