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晚,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谭好哲教授受邀于我院学院会议室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论文艺批评的主体能力”的讲座。我院文艺学专业吴海庆教授担任主持,相关专业师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谭好哲老师肯定了文艺批评作为新时代文艺事业发展的“一翼”所肩负的重要使命。继而他指出,为了“打磨好文艺批评这把利器,把握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提升批评家的主体能力便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基于此,谭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优秀的文艺批评者所应具备的三大主体能力:感受力、阐释力与判断力。
首先是感受力。其建立在对作品的感知基础上,是批评主体与批评对象形成审美认知关系的直觉化、情感化感性接受能力。在阐述这一能力时,谭老师分别引用了别林斯基、普列汉诺夫的言论,表明优秀的批评家在具备此种感受力的基础上,使用飘逸灵动的文字,将审美感受生动地传达出来。
其次是阐释力。该能力是批评主体运用理性思维分析批评对象的能力。在谭老师看来,批评家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作品、作家、读者等要素之间的联系,并在这种建构中不断完成自己的认识,从而提高批评的深度。此外,谭老师强调需避免陷入“强制阐释”的误区,并提出,从整体上看,正确的批评路径应是立足文本提炼观点,在“回归或重建文艺作品与时代生活的历史联系中”阐发其价值意义所在。
最后是判断力。它是批评主体对批评对象的价值属性进行辨别与选择的评断能力,是文学批评功能实现的关键。谭老师点明了两种判断形式:一为“规定的判断”,即“科学判断”,强调从一般到个别;一为“反省的判断”,即“审美判断”,主张从个别到一般。文学批评中的判断介于两种判断形式之间,是一种“代言”性质的话语运作行为。
在提问互动环节,谭好哲老师就“如何将感受力、阐释力、判断力与真善美相勾连”“批评主体与作品客体之间能否主客身份互换”等问题,为同学们答疑解惑。
讲座尾声,吴海庆老师对本场讲座作总结发言,高度肯定了谭老师的报告内容在专业培养目标上的指导性意义,并表示讲座对同学们“如何提升专业能力,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思考具有启发性价值。至此,本场讲座圆满结束。
(文:宗 敏 / 图:陈燕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