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晚,浙江大学文学院真大成教授应邀于人文学院语言学科会议室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唐五代佛经音义用字字典》编纂三题”的讲座。本次活动由我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殷晓杰教授担任主持,相关专业老师和同学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真大成老师介绍了编纂《唐五代佛经音义用字字典》的背景。唐五代时期,中土与日本皆出现了一大批佛经音义,《唐五代佛经音义用字字典》(后简称《字典》)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汉文佛经字词关系综合研究及《唐五代佛经音义用字字典》编纂”项目的一部分,重点测查整理汉文佛经音义存录的用字资料,分类汇纂,编成工具书,以期开展汉字史与汉语史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
随后,真老师着眼于“《字典》编纂的必要性”“体例与样条”“编纂《字典》的意义”三方面的问题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论述。言及“《字典》编撰的必要性”,真老师指出,唐五代佛经音义记载的用字资料有以下特点:材料极为丰富,有益于佛经用字研究及文献用字研究,有必要汇集之;材料分布散乱,读者较难观其全貌,有必要整齐之;材料极为珍贵,不少用字资料不见于他处,具有独特性,有必要研究之。针对丰富的用字资料,真老师阐释了“经文字”“词目字”“词目所改字”“词目字或词目所改字的系联字”“字体字”“宜作字”的联系与区别。其中,“经文字”“词目字”是音义作者对所见经文用字的如实记录,“字体字”“宜作字”是音义作者认为的规范字,此处的“字体”指“用字体式”。此外,真老师指出,佛经音义作者对用字形式的属性进行了判定,此类判断性、评价性表述是当时人对当时用字形式属性的评判定性,属于“同时评价”,对我们认识这些用字形式的“当代属性”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紧接着,真老师对“《字典》体例与样条”作出展示,以“額”这一佛经单音词为字头,以义位为中心,汇纂《音义》记载的“頟”“額”和“宏頁”三个用字形式并加以疏正,体现资料性和研究性。继而,真老师点明《字典》对于认识汉文佛经音义所记录的用字形式的整体面貌、辨析汉文佛经字际关系和字词关系、汉字史研究及字典编撰修订以及佛经校读研究等方面的意义。
现场提问环节,真大成老师就词目所改字与字体字不一致、《字典》收字标准等问题与师生们交流讨论,强调切勿以今律古,当“以杜还杜”,回归历史现场。讲座尾声,殷晓杰老师对真大成老师表示诚挚感谢,并鼓励同学们潜心钻研。至此,本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施可翌 / 图:孙维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