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下午,由我院刘昌玉教授课题组承担的2023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早期两河流域契约文书整理研究与数据库建设”开题报告会暨世界文明古国研讨会在行政中心多功能会议室召开,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评审专家组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拱玉书教授,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世界古代史专业委员会会长黄洋教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李政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李海峰教授四位专家应邀参加现场论证;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晏绍祥教授、上海大学文学院郭丹彤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刘健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国洪更教授四位专家以线上形式参加论证。校党委副书记吕迎春,校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人文学院院长葛永海教授,校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冯昊青教授等出席会议。项目负责人、我院刘昌玉教授,课题组成员复旦大学历史系欧阳晓莉教授等参加会议。会议由冯昊青、黄洋主持。
冯昊青介绍到会专家、领导、课题组成员,并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校党委副书记吕迎春代表学校对各位领导、专家的出席表示衷心感谢,并介绍了我校的办学情况与世界史专业的发展概况。校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人文学院院长葛永海简要介绍了人文学院与世界史学科的基本情况,表示学院将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必要的时间和条件保障。随后,吕迎春副书记、黄洋会长为浙江师范大学世界文明古国研究所揭牌。
刘昌玉教授代表课题组对参会领导、评审专家给予课题的支持表示感谢,并从选题缘由、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等方面对项目作简要汇报。他指出,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零散、专题研究缺乏,本项目主要根据契约的类型和内容对公元前三千年的两河流域契约文书进行分类整理、翻译、数据库建设,在此基础上对早期两河流域的社会经济制度展开研究。项目重点在于探讨两河流域契约的起源、特征及作用。刘昌玉教授希望与会领导、专家学者给予项目宝贵意见和建议。
紧接着,欧阳晓莉教授代表子课题对项目的学科背景、学术意义作补充性汇报。她强调,契约文书是两河流域的代表性文献,数量丰富,反映了宏观的社会经济生活,在学科层面上有重要研究意义。她认为,公元前三千年的契约文书对于把握古代两河流域的基本发展脉络,评估中央与地方、王宫与神庙这两对主要矛盾意义重大。该项目不仅将推进两河流域专业领域的研究,并且对于亚述学、埃及学及赫梯学等古代近东文明研究在中国的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
项目汇报后,专家组成员对项目研究提出了极具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优化和提升意见。
拱玉书教授充分肯定了该项目的重大意义。针对课题关于搜集、分类、转写、翻译的具体研究方法,他提出在转写和翻译的过程中,应避免与国外已有研究成果重合,要产出更为流畅且准确的中文翻译资料,与国外研究成果互为补充。
晏绍祥教授提出三方面的建议:一是项目负责人要承担好组织者角色,督促项目进展;二是课题组内部需商讨、明确契约文献的定义以及分类标准,避免出现文献收录类别不清、内容重复或遗漏的情况;三是建议数据库受众群体的规划目标可从相关领域学者扩展为高校学生群体,并及时做好数据库的更新与维护。
刘健教授以未来数据库使用者的角度对此课题给予两方面的期望:一是加强有关奴隶制、劳动力、土地和商业问题的契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并在总报告中予以体现;二是在中文翻译方面,刘昌玉教授可发挥团队成员的学术专长,并引进法学专业学者,使术语更加规范化,避免生涩。
国洪更教授充分肯定了早期两河流域契约文书的研究价值。聚焦契约文书的分类问题,他建议借鉴古巴比伦时期书吏学校教学契约加以归类,以及教学契约和生活契约的比较研究。
李政教授对该项目的学术意义表达了认可,并谈了三点想法:一是可以将课题中的中国力量与中国特色进一步具体化,摆出中国方案与中国视角;二是要加强对文本本身的研究;三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课题组可前往伊拉克实地考证,参与挖发掘更多的一手资料。
李海峰教授从数据库的建设方面考量,认为课题组应考虑引进计算机等相关领域专业学者,确保数据库的顺利构建。在契约文书分类方面,建议对契约文书的概念及分类标准作更为清楚的划分。
黄洋教授对与会专家的发言进行总结。他表示该课题论证充分,研究方法与研究目标较为清晰,实事求是,并充分肯定了该课题与CDLI(楔形文字数字图书馆)的国际合作。此外他强调,要注意历史文献翻译的准确性,可相应增加注释和说明。
会议尾声,刘昌玉教授对于专家的意见与建议作出回应。他由衷感谢专家组对于课题研究提出的针对性和建设性指导意见,表示将充分吸纳专家组的建议,发挥课题组成员的学术专长,吸纳更多专业性人才,集体攻关,保质保量推进和完成该项目研究工作。
文:邓文清、李 优
图:任元杰、孙维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