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沉潜,臻于至善——我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人人学术报告会顺利举行

为搭建供研究生交流和探讨学术的平台,建立具有人文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活跃学术氛围,近日我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各专业陆续举办了人人学术报告会。会上,同学们积极发言,期望通过思想的碰撞共同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与发展。

中国现当代文学

4月23日,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人人学术报告会在现当代文学学科会议室顺利举行。报告会分上午、下午两场,余凡老师和汤凯伟博士受邀担任点评嘉宾,该专业二十一位同学进行报告。

李海滢《余华〈文城〉中的大众形象分析》一文认为余华在《文城》中主要塑造了底层民众群像与土匪军官群像两类大众形象对大众形象的塑造不仅承续了余华此前作品中的先锋叙事手段而且填补了之前作品中相对缺位的情义书写。余凡老师在肯定其选题价值的同时,提议应进一步明确和深化中心词“大众形象”。胡安琪《互助思潮与“泰戈尔热”》为题,以互助思潮背景,发掘“泰戈尔热”发生的深层原因,认为兴起与落幕,恰好对应近代中国思潮从强调“优胜劣汰”的种族竞争观转向互助进化观、再转向马克思主义“阶级竞争”观的发展脉络。范祖奇《论郑执小说集〈仙症〉中东北城市平民的三重危机》一文“铁西三剑客”之一郑执的小说集《仙症》中的城市平民为研究对象,探究世纪之交东北下岗民众的三重危机余凡老师指出该文格式规范较强,同时强调研究中应具备问题意识。

会议尾声,两位点评老师赞许了同学们的论文内容并鼓励同学们在拓宽学术视野、提升写作能力的同时,亦要耐心打磨论文使之符合规范。



儿童文学

4月25日下午,儿童文学专业人人学术报告会于红楼会议室顺利举行。任超博士应邀出席该专业七位同学进行报告。

曾铭作了题为《试析大卫·威廉姆斯作品中的色彩描写》的报告,从色彩与环境、色彩与个性、色彩与理想、色彩与权力四个方面深入论述了大卫·威廉姆斯儿童小说中的色彩运用。万雨骞的《儿童战争小说的“反战”维度——论张忠诚“东北抗联三部曲”的战争书写》一文,以张忠诚的“东北抗联三部曲”为主要研究文本,从互文手法、现实主义品格、战外空间等多角度对其“反战”主题展开阐释。刘柠的《“世纪末”及爱德华时代的英国童年观研究》结合文学、哲学、历史学、生物学等多学科资料及理论探究“世纪末”及爱德华时代英国童年观的发展流变、具体表现及其文学影响。

最后,任超博士对各位同学展现出的学术热情表示欣慰提出论文标题需突出研究重点、尽量引用原文文献及合理组织文章结构等建议。



汉语言文字学

4月29日,汉语言文字学专业人人学术报告会于历史学科会议室举行力坚老师邀担任点评嘉宾,该专业十八位同学进行报告。

周唅暄汉语常用词{膝}进行历时用字考察,分别从论文的写作思路、研究方法、观点结论、困难与不足四个方面展开简要概述。郭娟运用小三角理论分析了网络流行语“X自由”的语表形式、语里意义和语用价值。连建博以三个平面原理为切入,结合所搜集的语料对网络语言“尬+X”结构的语义、语法、语用及流行成因进行分析。刘力坚老师认为其论述严谨,语料详尽,汇报生动,同时提出可以对该结构在充当句法成分时的词汇性质作进一步界定。

会议尾声,刘力坚老师高度认可同学们在学术上所做的努力,鼓励同学们不断开拓研究视野,并且贴心地提醒同学们要劳逸结合,注意身体健康



世界史

5月7日下午,世界史专业人人学术报告会在历史学科会议室顺利举行。钱磊老师应邀出席该专业十二同学进行报告。

葛天一的《越南嗣德时期中越宗藩关系研究》越南嗣德时期中越宗藩关系低迷、恢复和终结三个阶段作出阐释,归纳了其走向终结的原因和对中越双方的影响。钱老师赞扬其选题创新性的同时,建议加强对材料的文本分析。朱宇凡《“退出北约”——20世纪50-60年代美法关系的缩影》重点论述了20世纪50-60年代的法美交锋,对法国独特的民族性与法美关系的特殊性展开分析。对此,钱老师认为该文章的完整度还需深入挖掘法美双方各自立场中最核心的诉求。谢睿《古叙利亚埃卜拉城邦的外交特征及其影响》为题,论述了埃卜拉与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多个城邦的外交联系及其在外交活动中所展现的独特外交特征。钱老师指出该文章史料运用扎实同时提示可以在格式方面稍作改进。

会议尾声,钱磊老师对本次报告会作小结,称赞同学们所作的努力,也提醒同学们仍存在进步的空间,指明大家在学术上精研努力的方向



中国古典文献学

5月7日下午,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人人学术报告会于文艺学学科会议室顺利举行。吴宗辉老师应邀出席,该专业七位同学进行汇报。

邱琮淏的《盛世转折中的生命审视:章学诚的人性论与道德批评》一文,关注到在乾嘉新义理思潮之外,章学诚折衷调适儒家人性论,反思戴震、孙星衍等汉学家的情欲转向,复归孟学传统,形成独特的人性论和“心术”说。面对晚明以来的社会思想风俗危机,章学诚批判时风与道德的败坏,与清初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社会批判形成跨时代的思想合流。章学诚与乾嘉士风和社会思潮的离合,展现出运世造命的现实关怀与强烈的儒家生命审视,在乾嘉盛世的文化兴替中颇具忧患意识。吴老师认可了邱琮淏对章学诚的深入研究,尽管论文选题颇具挑战性,但其最终的论文完成度较高。高学明的《敦煌吐鲁番本〈俱舍论〉及其注疏残卷缀合研究》,全面普查现已公布的敦煌吐鲁番文献,共发现《俱舍论》及其相关注疏205,其中多残卷或残片。在前贤缀合的基础上,本次补缀7组,新缀8组,共计将91号残卷缀合15组。通过缀合使原本四分五裂、“骨肉分离”的残卷、残片得成完璧,在此基础上对文献的定名、断代、版本及真伪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吴老师表示该同学对于缀合的掌握已经较为熟练此外,他建议同学在使用繁体字时注意新旧字形的规范

最后,吴宗辉老师作出总结,鼓励同学们勤于思考、多加练习,继续修改、完善论文内容,并提醒同学们规范论文表述



中国古代文学

5月7日和8日下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人人学术报告会于江南文化会议室顺利举行。崔小敬老师和方媛老师受邀担任点评嘉宾,该专业二十位同学进行报告。

张婉盈的《厓山书写的个人情感、群体感知与民族精神——论岭南厓山诗歌创作维度的发展演变》从南宋末年岭南厓山海战的背景入手,梳理厓山诗歌在宋末、元明和明末三个时间段的发展演变,指出历代诗人所创作的厓山诗歌,从重视个人情感表达走向群体的想象与感知,其所体现的厓山精神构成了闽南文化特质的一部分。方媛老师认为不同时期的厓山书写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一条脉络,建议论文将三个时期的厓山书写连成一条“线,由此切出更多的“面”。陈诗怡的《经学向玄学过渡的初期:以建安赋为例》以建安时期的辞赋为基点,阐明经学与玄学两者在建安时期的流衍过程,从赋的文学视角剖析建安时期思想的过渡性。张兰馨的《浅析张耒律诗中韵重义异现象》一文则从张耒律诗中重字重韵的现象出发,逐一分析张耒律诗中的重韵诗句,并对产生重韵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详细探讨,认为张耒律诗中重字虽似重押,实非重押,韵重而义异,并非草率,一改前人诟病其诗粗疏草率的评价,提议应关注其“意到即押”的一韵两用之法,避免失之片面。崔小敬老师两位同学的选题思路予以肯定,并强调论文撰写务必注重细节。

汇报结束后,在场老师提醒同学们论文撰写当细心、用心,一篇优秀中国古代文学论文必须体现问题意识,且切忌语言表述陌生化和赘余,言之冗杂反而失其本色。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5月7日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人人学术报告会于现当代文学学科会议室顺利举行虹霓老师应邀担任点评嘉宾该专业位同学进行汇报。

余澳莲《〈东方奇观〉—东方形象在西方何以被塑造》探讨了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在20世纪创造的短篇小说集《东方奇观》中的东方情调作家的创作方法与创作观念入手,阐述了不同民族文化在作品中如何共荣共生等问题。丁洋T·S·艾略特〈大教堂凶杀案〉中的基督教道德》指出T·S·艾略特受中世纪道德剧的启发,《大教堂凶杀案》展现宗教仪式与基督教思想,试图恢复戏剧与宗教在源头上的联系,以求在自由主义时代唤醒民众的信仰。匡虹霓老师肯定了选题意义与文章完整度,提醒同学们应辨析一些概念的具体内涵,避免选题过大

最后,匡虹霓老师对同学们的报告内容予以赞扬,同时指出同学们应重点关注文章的行文逻辑和结构完整



文艺学

5月7日晚,文艺学专业人人学术报告会于文艺学学科会议室顺利举行。朱国全、陈庆老师应邀出席,该专业位同学进行汇报。

陈洁晨的《技术崇高时代的美学》细致梳理了技术美学的提出发展及其旨归,重点讨论了技术美学与当下时代的互动。龚贝《图像时代的言象意》一文首先分析了“意”到“象”再到“言”的演进,紧接着探讨文学语境中“象”的发展和“言”的衰微,而后引入当代语境中“象”的屏幕文化。杨一鸣的《“档案泛化”背景下的格罗伊斯艺术档案思想研究》对“档案”的关注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引发大家围绕“人是如何存在的”这一问题展开思考。针对杨一鸣的报告,朱国全老师点明档案的社会之维可以适当与身份问题相联系老师指出应当以独特视角挖掘格罗伊斯思想中最宝贵的部分如档案与媒介、文化档案库和“新”之间的关系等。

会议最后,朱国全、陈庆两位老师称赞了大家的选题学术态度,且文章结构、规范问题提出中肯的建议。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5月8日下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人人学术报告会于文艺学科会议室顺利举行。唐善生老师应邀出席该专业六位同学进行报告

郝福兴以句法位置为切入点,对话语标记“说是这么说”进行界定与区分,并进一步分析其元语用功能,最后探析“说是这么说”的来源和语义演变机制,证明来自“V是这么V”结构。唐善生老师建议继续深化探究其元语用功能,其中人际互动功能的细分应该在小标题下的内容中直接点明。欧阳雯以“仰”作为谦敬副词构词语素的个案研究,对其由表身体动作发展出表敬和表谦的语义引申过程展开描写,并指出“仰”字组合在结构上实现由动宾到状中的转变最后从主观化和礼貌原则等角度对其演化过程进行解释。唐善生老师提出,标题应采用偏正或动宾结构历时语料为基础论证语义演变过程,并认为“仰”语义引申认知机制主要隐喻

会议尾声,唐善生老师对本次报告作总结性发言希望同学们多权威期刊中的经典论文,注论文写作的逻辑性,力求措辞严谨。



中国史

5月8日下午和5月9日上午,中国史专业人人学术报告会在历史学科会议室顺利举行。陈国灿老师和冯建勇老师应邀出席该专业十九同学进行汇报。

刘莲泽汇报的论文题目为《清代揭参制度初探》,通过阐释“揭参”到“揭参制度”的发展过程,对二者加以区分与定义,指出其中涉及总督与巡按的权力之争。而后从君主和臣子的角度制度运行产生的弊端与实际效用进行辨别,继而重点论述了揭参制度运行中各方的权力博弈,探讨制度运行中的内在逻辑。对照律例分析案件从表面规定深入讨论权力的分配与制约问题是观察清代监察机制与文书运转、皇权运作与权力制衡关系的重要视角。对此,陈老师强调要重点关注不同主体在权力博弈中的作用。琳烁的《全面抗战时期浙西行署对敌经济封锁研究——以对敌经济封锁处的运行为中心》利用来自浙江省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图书、民国报刊等地的史料,试图探究全面抗战时期浙西地区对敌经济封锁政策的变化过程分析成效不佳的原因。冯老师就深化论文这一方面提出建议认为包括浙西行署、地方执行机构、民众社会、日本方面敌伪方面这几个要素纳入文章,丰富文章的视角与层次。

汇报尾声,老师鼓励大家勤于思考,培养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至此,我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人人学术报告会圆满结束。此次活动为硕士研究生分享研究成果、开拓研究思路、拓宽知识视野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相信同学们将会继续脚踏实地潜心研究

文图:各专业提供 / 统稿:陈燕翔、范玲飞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