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届“丽泽论坛”名师学术沙龙暨人文分论坛闭幕式顺利举行

5月20日晚,我校第十八届“丽泽论坛”名师学术沙龙暨人文分论坛闭幕式在人文学院四楼学院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学术沙龙的主题为“名师有约,思行研学”。我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崔小敬老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刘力坚老师、中国史专业陈彩云老师应邀出席,老师们就“品味书香”“学海遨游”“运筹帷幄”三个主题下的诸多问题与同学们分享看法。

 

  

“品味书香”

针对“如何查找并规划专业所需阅读的书籍”,刘力坚老师指出读书既要重视经典、精细钻研,也要拓宽视野、跨界涉猎,建立学科的知识体系。基于此,才能够实现对研究方法、研究理论的灵活把控,形成自己的阅读评判标准,从而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崔小敬老师从个人经验出发,回顾了自己广博的阅读,以示勉励。陈彩云老师点明,研究的起点往往来自“兴趣”,尝试从第一流学者的著作入手,能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随后,老师们就各自专业领域依次对相关研究问题进行解答。谈及“如何做好文字学著作的笔记”,刘力坚老师鼓励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要及时收集自己的观点、想法,实现灵感之间的相互贯通。在回应“建构学术知识体系”的提问时,陈彩云老师巧用“司马光编《资治通鉴》”的例子,生动地给出了建议:一是查找多元化的资料,二是重视证据链、逻辑思路的提炼。论及“文献资料的归档整理”,陈老师建议既要善用“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又要善于发现现代技术覆盖面之外的凤毛麟角,兼顾史料的基础性和突破性。就“筛选学术材料”这一问题,崔小敬老师强调了“判断”的重要性,掌握精准的决断能力,才能从冗杂的材料抽丝剥茧,提取出有用的部分。

“学海遨游”

同学们对“如何提升撰写论文能力,增加日常积累”的问题展现出极大兴趣。在选题方面,崔小敬老师给出指导,应当与导师积极沟通,及时对自己的想法深化整理,形成合理的框架。刘力坚老师以语义、字形阐释为例进行解答,点明做学术应当回归历史现场。陈彩云老师提出,应当保持对学科前沿研究动态的敏感度,坚持阅读权威期刊,以模仿写作作为提升的途径。关于“如何平衡小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撰写”,崔老师认为可以从课程中挖掘资源,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小论文的撰写。言及“如何寻找到合适的研究方法”,刘老师提议,关注科技发展现状、自发提升计算机水平、灵活吸收网络资源,有助于夯实严密的理论体系。崔老师以“溯源”作切入分析论文框架的生成,在分析过程中重视逻辑性,才能够实现论文的框架、理论和材料的紧密结合。在解答“如何抵抗浮躁、潜心钻研”的问题时,陈老师以幽默的语言提倡放平心态,尽力克服被“内卷”裹挟的倦怠心理。针对“如何树立研究信心”,崔老师建议以读书抵抗迷茫心态,坚持学术习惯,直至柳暗花明之刹那。

“运筹帷幄”

围绕生活中的种种情况,同学们都比较关注“缓解学业压力,应对未知挑战”的问题。陈彩云老师提议循序渐进,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将大目标拆解成小计划,在不断攀登学术高峰的过程中积累自信。关于“如何规划就业与深造”的问题展开解答,刘力坚老师认为围绕兴趣定位、就业竞争、经济条件之不同方面权衡利弊,选择合适自己的道路,做出关键的人生选择。对未来想要从事中小学教师行业的同学,陈老师建议同学们充分利用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时间,熟悉对应教材、扎实教师技能基础,抓住面试机会,才能够克服胆怯心理,积累足够经验。随后,面对“教学、科研、生活的平衡问题”,崔小敬老师指出这一“平衡”中存在的相对性现象,同时也给出了区分任务优先级的建议。


 

三位老师的分享告一段落,活动进入了提问环节。就“研究技术的运用”“文献数据库的建立”等问题,老师们一致强调要坚定学科定位,深耕研究领域,厘清接受过程中的谬误,并给出了具体方法指南。


 

活动尾声,三位老师为本次学术沙龙作出总结性发言。研究生生涯是人生道路中的关键一环,由此作为出发点,陈彩云老师祝福各位同学成为“更了解自己的人”,能够抵达无怨无悔的境地;崔小敬老师同样期待同学们不负光阴,周全思考,收获累累硕果;刘力坚老师希望同学们勇往直前,坦然面对人生的“随机性”。三位老师为本次“丽泽论坛”人文分论坛“优秀报告人”获得者与“入围报告人”获得者颁发奖状,并与获奖同学合影留念。至此,第十八届“丽泽论坛”人文分论坛圆满落幕。

(文:董   / 图:谢雨彤)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