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202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会顺利举行

近日,我院2024届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会顺利举行。学院研究生办公室郑晓芹老师对本次答辩工作做出了全面的组织安排,并对全体答辩秘书进行了秘书工作培训。答辩秘书根据培训要求认真准备,收集材料、调整与确认答辩安排、及时向师生双方传递资讯,清理答辩会场并做好答辩会议记录,整理汇总答辩材料等,力图为本届毕业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答辩环境。本次答辩会共十个专业的同学在会上对各自论文进行陈述,相关专业老师组成答辩委员会出席本次会议,答辩现场井然有序。

儿童文学

答辩会上,儿童文学专业的十名同学分别自己论文的写作思路、主要内容和外审后的修改情况展开介绍。赵哲宇的论文《图画书中的残障儿童——以新世纪以来原创及引进图画书为例》聚焦残障儿童作为特殊的儿童群体与图画书之间的复杂关联,用规整的论文结构和严谨的论述逻辑展现出研究者立足当下,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研究使命。丁诗洁关注到哈尔的移动城堡三部曲中不确定性这一后现代的美学特征,以此为切入点分析琼斯儿童奇幻小说的表现形式与艺术魅力,较好地把握当前学术前沿研究。范荧莹将丰子恺的儿童文学创作提炼、总结为赤心,并从赤心之意、之形、之象、之核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构建了一篇具有本土民族气质的论文。



中国古典文献学

答辩会上,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的五位同学始终秉持谦逊的态度,与老师们汇报交流。王依佳的论文《明清澉浦吴氏家族与蕺山学关系研究》将明清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蕺山学派与澉浦吴氏家族相结合进行研究,聚焦于吴氏家族与蕺山学派“离合”关系,考察澉浦吴氏家族的世系、著述、代表人物及交游。老师们认为该论文选题别致、逻辑清晰、结构合理。沈喆超的《兰溪鱼鳞图册乡区地名研究》以现存746册兰溪鱼鳞图册内地名信息为核心史料,辅之以各时期方志文献、贴条批注、家谱档案等地方文献,对兰溪鱼鳞图册内地名信息开展全面、系统的整理与研究,老师们称赞其方法科学适当,态度严谨,统计细致,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文艺学

答辩会上,文艺学专业同学围绕各自的论文与答辩委员们进行积极且深入的交流。赵明惠的论文研究红色经典的影视改编与文化整合,从红色经典的产生背景,红色经典影视改编的动因、动向、亚型及价值考量等多个方面展开,结合文化研究、批判理论及历史叙事等多个维度对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现象背后所蕴含的革命、历史、审美、市场等多个问题进行讨论。老师们肯定其论文体现自身的研究特色,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论文在一些相关概念的使用解释重要文本分析等方面还有待加强。程童昊以巴塔耶的共同体思想为研究对象,从共同体思想的原则、现实结构、形式等三个问题展开论述,层次结构较为清晰。老师们充分认可其选题的前沿性、先锋性和挑战性,围绕巴塔耶共同体思想的诗学意义”与其展开讨论,并提醒论文撰写过程中尽量避免就巴塔耶论巴塔耶的倾向可以在理论的脉络中对其进行定位和理解。



中国史

中国史专业的十七位同学分两组进行答辩,会上,同学们热情饱满,向老师们交了自己硕士生涯的最后答卷。王姣姣的《晚清驻沪坐探研究——以包家吉为中心》将满是行书草书的《闽禀底稿·滇禀底稿》一一识别整理,并确定禀函作者的真实身份,使得驻沪坐探包家吉这一个案研究得以深入发展。王露的《国族、性别与身体:近代江浙地区的女子篮球运动研究(1895-1937)》从体育运动角度解析中国近代女性身体塑造在思想观念与实践活动层面的改变过程,突出了特定历史时期现代女性身体塑造与社会变革的复杂关系。其跨学科研究的理论角度获得老师们的一致认可,同时,老师们就论文的材料分析和语言表达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



世界史

世界史专业答辩分为两组展开,该专业的十二名同学认真严谨地阐述了各自的论文内容。谢璟瑶《1878年孟菲斯市黄热病与卫生改革》从孟菲斯城市的黄热病流行及其对城市公共卫生观念的冲击入手,论述黄热病的袭击、反思及改革、改革内容、改革措施的完善与全国推广以及改革的影响。老师们认为其论文史料丰富,结构合理,并请该同学详细解释了卫生改革的定义以及本次黄热病发展的历史线索。袁心源《法国宗教战争时期的国王形象危机》一文,在对法国宗教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以国王形象为中心,危机为线索,勾勒出查理九世、亨利三世和亨利四世三位国王在宗教信仰上和在世俗层面上的形象变化过程及其与法国社会转型的关系。老师们称赞其论文,而后提议国王形象是国际政治领域的议题,可以运用国际政治的研究范式来实现跨学科研究。



汉语言文字学(汉语史)

答辩会上,汉语言文字学(汉语史)专业的六名同学依次汇报了自己的论文。王雨宁从选题背景、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框架与内容、研究成果四方面介绍了论文《〈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与〈训世评话〉的语法差异研究》。文章运用统计学、文献学、语法学等方面的知识,将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将描写与解释相结合。老师们评价该文选题合适,结构合理,表述清晰研究中引入统计学方法,具有创新性,也增强了结论说服力。同时,老师们表示论文对三部文献语言事实的描写和分析略显单薄,摘要内容有待完善,统计学方法使用上存在可以改进之处。蔡陈慧简要陈述了论文《近代汉语性状指示代词研究》各章内容,最后就盲审专家意见作出回应。老师们表示该文选题新颖,有较大学术价值作者综合运用了汉语语法学、普通语言学、方言学、词汇学等方面的知识,在前人基础上有自己进一步的思考和发现,尤为难得。不过,文章还有一些细节问题需要再考虑,比如:部分常见的文献语例应当直引而非转引。



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十六名同学就各自论文展开汇报,认真听取老师们的建议,并对主要问题作出回答。侯双双的《鲁迅与许寿裳关系研究》借助两位作家的回忆录、日记、书信、档案等资料,从互动影响的角度来深化对两位作家的认知以及围绕着他们的人事变迁所窥探到的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化转型的艰难、曲折以及复杂多方的精神内涵。老师们建议可以对许寿裳讲述、回忆鲁迅的基本线索和变化轨迹进行梳理。对于李雨欣的《论格非小说的神秘性》,老师们肯定了论文选题的意义其清晰论述逻辑,并表示若能进一步挖掘出格非的个人特色,将使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



汉语言文字学(方言)

会上,老师们充分肯定了七位答辩人的论文,针对论文内容、方言用字、格式体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一一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七位答辩人认真听取并表示会按照老师们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和完善。梁丽月的《浙江富阳徐家坞瑞安话研究》以富阳瑞安话为研究对象,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描写分析,并与源方言及周边方言进行比较。刘艳琳、张学玉分别以《浙江遂昌刘家赣语方言岛研究》浙江龙泉碧龙客家话方言岛研究》为题,描写、分析了遂昌赣语和龙泉客家话的音韵、词汇和语法特征,并整理出同音字汇、分类词表、语法例句。项健群在《20世纪中叶浙江吴语语法研究》中,基于20世纪中叶浙江省第三次方言普查(1964—1966年)语料中59个吴语点的语法例句,并结合《浙江省语言志》中396条词语,描写、归纳和分析了20世纪中叶浙江吴语语法现象。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现代汉语)

会上,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现代汉语)专业的十三名同学从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方法、文章脉络、研究成果和外审后的修改情况等方面对论文进行精要介绍。戴雨薇在《从追加到评价——论“还得是XP”构式主观评价义的浮现》一文中,将“还得是XP”构式分为追加和评价两类,以此探察其构式义从追加到评价的演变过程,从中发现构式的组构性减弱,图式性和能产性增强,并对其评价义的浮现过程进行细致探析。老师们对其构式理论的合理运用以及学术创新性表示认可。方安的《表“如你所愿”义的“P+行了吧”》从主观性、言语互动、语用功能等角度对“P+行了吧”的句法、语义、语用特征进行细致的描写和分析,认为其体现了说话人对听者的关注,是说话人主观情感的表达,揭示出这一话语的本质在于“如你所愿”义。老师们纷纷赞扬其选题的创新性,并提醒可以适当使用计量统计的方法。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五同学就各自的论文展开汇报,听取老师们的建议,并对主要问题作出回答。施瑞琪的《罗伯特·威尔逊〈伦敦三夫人〉中的三重意涵阐释》分析严谨,逻辑清晰,选取经济、宗教、道德三个层面,详尽阐释其意涵,探索了其时代特性和价值影响。老师们肯定了其论文的价值,并点出需要明确经济、宗教、道德的关联。刘志伟的《纳博科夫小说〈天赋〉中的生命写作研究》从纳博科夫小说《天赋》中的传记和自传要素入手,进而探讨纳博科夫的“生命写作”,最后涉及“自由主义美学”,其论文视野开阔,理论扎实,得到老师们的认可,老师们也指出论文章节标题不宜过大等问题。



中国古代文学

答辩会上,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同学分别就论文的研究意义、主要内容及创新点展开简要汇报,继而认真听取老师们的建议,围绕重点问题进行详细回答。刘柏良借助文学地理学的核心视角对吴趼人的小说予以观照,通过全面探析作品意蕴、深入探索作者心理,从而逐层挖掘出了小说背后潜藏的艺术特征与时代价值,得到老师们的一致肯定。徐文倩的论文《高丽李穑汉诗文中的中国形象建构研究》从“地理中国”“文化中国”“政治中国”“镜像中国”四个维度架构全文,探究高丽人李穑汉诗文中的中国形象。老师们赞许其论文视角新颖独特、征引详尽有序,文脉转换顺畅自然。



硕士毕业论文答辩不仅是学术探索的终点,更是人生新篇章的起点。同学们在确定研究方向、搜集资料、构建论文框架、撰写论文、反复修订直至答辩的每一步,都是对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挑战,也是对个人意志和能力的考验。这一过程虽然充满艰辛,但同样充满了成长和收获。此次答辩流程公正严谨,规范有序,不仅确保了毕业论文的高质量,亦为同学们的学术生涯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愿2024届的毕业生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勇敢前行,不断探索,成就更加辉煌的明天。

(文图:各专业答辩秘书提供 / 统稿:施可翌、谢雨彤)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