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晚,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密尔沃基校区短期助理教授余欣在24幢四楼学院会议室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卷’祖坟:明清徽人祖先攀比的白热化”的讲座。本次讲座由裴丹青老师担任主持人,金晓刚老师和部分本科生、研究生共同参与。
讲座伊始,余欣对自身祭祖经历进行回忆,由此导入本次讲座的主题——“卷”祖坟并抛出问题:徽人何以能长久管理祖坟?这一现象是个案还是全国范围的?
接着,他详细介绍西门汪氏的故事。汪氏曾存在“五代之祭则有疏焉”的现象,成立的团拜会也未能常规划。而随着宋代风水理论的兴盛,各个祖坟为追求风水,往往相距较远,加剧祭祖的困难。在1526年,汪氏族人汪显应开始寻找祖坟,并印刻家谱。借助“书其兆域,伐石刻碑”的方式,山川、形势、兆域等被注刻谱尾,墓碑被竖立于坟前,祖坟的信息得到书写,从而可视化。
随后,余欣向大家展示出一张墓图,并点明该图是风水图,其字为产权信息。余欣积极鼓励在场同学进行思考,并与大家共同探讨图和字这两者相结合的含义。在场同学提出这是一种身份与产权的结合,余欣教授对此持肯定态度。
通过对元代的谱系证据和墓地的产权证据的分析,余欣认为:“卷”其实是产权的排他性的表现。为了竞争,二重证祖法出现,人们使用文献和实物进行证祖。以范品墓地案为例,余欣教授论证了明清祖先攀比的白热化。范珪与范振玉争抢的已不仅仅是范品这一祖先的归属,此时,谁占有祖墓,谁就拥有身份发放权。坟墓成为了活人竞争的场域。他总结为这一现象在明代徽州开始盛行,清代则在东南山区普遍化,解答了讲座开始的问题。
期间,余欣提出新颖的观点:不同于将宗族视为制度的传统看法,他认为宗族更像是一种需要不停发动的运动。同时,他提醒各位同学,宋代谱系多为清代伪造,需要文风和文集辅助辨伪,越是地方性的人物做的谱系越可靠。
讲座尾声,现场学生踊跃进行提问,余欣教授对于同学们关于家谱资料来源、家谱印刷的特权性质、家谱更新方式等问题作详细解释,最后裴丹青老师对讲座进行总结。本次讲座在大家的掌声中落幕。
许晨萱/文 张芯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