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国际视野——比利时根特大学安东平教授“敦煌写本文献研究:文献学与数字人文学科的交融”讲座


610日下午,比利时根特大学(Ghent University)中国语言与文化研究专业安东平(Christoph Anderl)教授应邀来到人文学院,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敦煌写本文献研究:文献学与数字人文学科的交融”的讲座。讲座由校党委委员、人文学院院长葛永海教授主持,普慧教授、宋清秀教授、张磊教授等相关专业师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安东平教授简要介绍了根特大学语言与文化系、根特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及其研究方向,包括敦煌写本数字化、根特大学中古汉语写本数据库、佛教故事文本与图像间的关系等。随后,对根特大学多样化的本硕博人才培养方式进行了解读,介绍其学制及课程体系。

紧接着,安东平教授就根特大学中古写本数据库展开详细阐述。他从不同版本对比、带注释的数字版本制作、新的印刷版本的产生、文本分析具体等工作流程入手,详尽呈现了中古写本数字化的过程。以《〈破魔变〉中英对照校注》《泉州千佛新著诸祖师颂》等学术成果为例,来说明电子数据库所具备的大量优势:运用灵活,检索便利,易于增补或修改;有助于敦煌写本文献的翻译、注释,推动建立敦煌写本文献异体字字库;也能为学者提供查询服务,推动中古写本汉字研究的跨区域合作。



随后,安东平教授向师生们演示了根特大学异体字字库检索的具体流程。该异体字字库制作耗时约十年,共收异体字八万余个,包括字头、原字形、拼音、注音符号、来源及编号,使用者可于网页上查找异体字,同时也能对照原本字形,可依据使用者的需求选取不同异体字进行对比和导出。该数据库将文献学与数字人文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了敦煌写本文献的深入研究



交流讨论环节,师生们就“不同电子数据库之间是否能够联合”“数字化背景下科技如何助力人文学科研究”等问题与安东平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安东平教授表示,在敦煌学研究领域,不同数据库聚焦的研究方向各异,将其整合为巨型数据库是个相当大的挑战。谈及数字化时代科技助力人文学科研究,认为人工智能在佛经翻译中具有快速高效、译文比对清晰等优势,但仍需人工纠错和把关。

讲座尾声,葛永海院长对本场讲座作总结性发言,指出数字人文意义非凡,鼓励大家培养国际化视野,在传统人文与数字人文学科交融中实现跨文化交流。至此,本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施可翌 / 图:董  雯)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