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本求源,格物致知——记李点教授“作为汉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讲座

614日晚,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东亚系教授、四川大学讲席教授李点应邀为我院师生带来一场题为“作为汉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讲座。本次活动由我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姚晓雷教授担任主持,相关专业老师和同学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李点教授从“什么是汉学”这一问题出发,详细分析了汉学(Sinology)的定义。简单来讲,汉学研究中国的一切。他介绍了利玛窦、雷慕沙、里雅各等不同的汉学家,向在场听众提供了接触汉学的入门之道。

随后李点教授讲解了汉学家的身份问题,并指出其与后殖民主义身份问题相杂糅。汉学研究增添了“回眸”的成分,学者的个人经历以隐蔽的形式进入了学术研究,他以王德威的“重晚清,轻五四”的观点、史书美的“华语语系文学”的提法为例,详尽阐释了汉学家身份问题在研究领域的影响。



紧接着,李点教授提及汉学家的学术著作,并从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讲起,其成名作文笔优美、思路独特,对20世纪上半期的小说创作作出了全景式的梳理和描述,同时对大陆正统文学史家所忽视的一些作家作出了独具一格的评价。他认为李欧梵的《来自铁屋的声音——鲁迅研究》从鲁迅的生活到鲁迅的文本,精心勾勒了几个充满悖论的主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独异个人”与“庸众”的同构关系。李教授就安敏成的学术著作《现实主义的局限:中国革命时期的小说》为大家讲解了朦胧诗的代表诗人北岛在汉学界所引起的争议。在谈到中国电影的研究时,他为大家系统地梳理了不同学者的著作,并讲解了科幻文学的热潮。

言及自身研究时,李教授用“一个人的汉学”来概括自己的研究。他为大家梳理了《母亲“缺席”与艾青的回乡之旅》的创作契机与理论视野,对艾青的创作追根溯源。在《批判性怀旧与象征族裔性:阿来新论》中,他分析了阿来创作中的“边地意识”与“怀旧情绪”,并把怀旧与其小说的抒情特质联系起来。针对同学们迫切关注的理论应用问题,他以自己的论文为例剖析了理论的立足点,建议阅读其他学者的文章来提升写作能力。



讲座尾声,现场师生积极提问。李点教授就“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的不同时间划分”等问题为大家答疑解惑。姚晓雷老师对本场讲座作出总结,并鼓励大家认真钻研、培养问题意识,保持求真严谨的治学态度。至此,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孙维秀 / 图:谢雨彤)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