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讯息 | 徒弟说标记 师父论方法——记“语林望道”第三十次学术交流活动

2024628日下午两点,语林望道论坛第三十次学术交流活动如期在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语言学科会议室举行。本次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报告人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郝福兴同学和他的导师傅惠钧教授,主持人为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李艳芝副教授,参会者有人文学院任居易博士、人文学院和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本、硕、博学生以及复旦大学、山东大学、辽宁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师生50余人。



活动伊始,主持人李艳芝老师对参与本次论坛的老师和同学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本次论坛的两个报告主题——“作为话语标记的说是这么说’”词汇修辞化与修辞词汇化,继而邀请师徒俩依次开启报告。

郝福兴同学率先报告。他首先从句法属性、语义辖域、语用功能和语流停顿等角度界定了“说是这么说”的话语标记身份;之后分析了该话语标记的语篇组织功能、语境顺应功能、人际互动功能;最后考察了话语标记“说是这么说”的形成过程,报告认为,其形成经历了“短语阶段”、“熟语阶段”和“话语标记阶段”三个不同的阶段。报告用时50分钟左右。



讨论环节,王林、范淑珍、张晓雨等同学就论文的框架、行文思路、话语标记的界定、例句的辨析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疑问和看法。之后,任居易老师就文中语料出处的标注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同时,他建议从语体角度观察研究对象的具体表现。李艳芝老师建议,可以将话语标记的界定部分进行精简,重点突出研究对象的形成路径,以及该结构与其他相关结构如“话是这么说”等之间的关联。傅惠钧老师充分肯定了郝福兴同学对该论题前期研究所付出的努力,同时也指出存在的问题:文章主要从共时层面证明“说是这么说”话语标记的形成,缺乏历时层面语料支撑,影响了结论的可信度,应继续在历时语料发掘方面着力,进一步厘清演化脉络;要注意文献引用和语言表达的规范性,特别是直接引用更要忠实于原文,不能随意添加或改造。

紧接着,傅惠钧教授开启了第二个主题的报告。首先,傅老师在介绍大语言修辞观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指出修辞与词汇、语法之间的互动具有本质性。之后,傅老师重点论述了“词汇修辞化”和“修辞词汇化”的理论内涵。报告指出,国内修辞学界对于“修辞化”有为数不多的一些讨论,但观点很不一致。是一个尚待深入探讨的问题。傅老师基于大语言修辞观,给修辞化重新赋值。他说:“修辞化是语言符号在修辞主体达成修辞旨意的运作中转化为修辞符号的过程。”而词汇修辞化可从这个过程来认识。报告指出,词汇修辞化的基本形态有常与变两种;词汇修辞化的生成机制可从语言内外两方面来认识。关于修辞词汇化,报告指出,国内的研究渊源有自,而引进国外词汇化理论后有了新的发展。傅老师也给修辞词汇化予以重新赋值,即指“修辞现象中词或非词的变异形式在历时发展中演变为词的过程”。报告认为修辞词汇化还可以有广义的理解。关于修辞词汇化的基本形态,报告从新形固化、新构固化、新义固化、新能固化等四个方面作了论证。最后,还讨论了修辞词汇化的阶段性,傅老师提出了修辞词汇化“三阶段”说:即“初化:临时组构阶段”、“熟化:初步规约阶段”、“固化:最终成词阶段”。

随后,李艳芝老师、任居易老师依次发表看法,并与傅老师进行了热烈讨论。任居易老师就报告中论及的奸商一词的使用与情商”“智商之间的关系发表了意见。认为最初的用法受到特定的句法环境的制约,离开环境很难成立,缺乏独立性,只有使用更为普遍后,这种对语境的依赖性才会减弱,独立性才会增强。李艳芝老师认为,对这种制约因素或可进行分类验证,以进一步增强理论的说服力。他们的看法得到了傅老师的认同。傅老师还就这一视野研究的学术空间作了分析,并对其研究的广阔前景作了展望,希望能有更多的学人参与这一视角的研究。

活动最后,李艳芝老师对本次汇报作了简要总结,她认为,今天的两份报告内容丰富,具有创新性,特别是傅老师的报告提出了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问题,可望推动修辞与词汇的互动研究。期待能够看到更多的新成果。本次学术交流活动至此圆满结束。

(文:王  林 / 图:范淑珍)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