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人文实践行|人物专访:省级非遗锡雕传承人应远志

7月4日上午,我院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队调研小组探访了芝英镇省级非遗锡雕传承人——应远志师傅。同学们来到锡器制作现场,在对谈的过程中了解芝英镇传统手工的传承、发展状况,在实操的过程中感受“芝英三宝”之一的古老、精致之魅力。

永康素有“五金之都”的美称,而芝英古镇更是五金传统手工业的发祥之地、核心地带。“芝英三宝”中,锡器制作行业代有人才出,从业者超过千数,产品种类超过百种。从酒壶、果盒等生活用具,到烛台、妆奁等婚嫁器具,再到拟形香炉、仪仗兵器等仪式道具,锡器在居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学艺初心:艺匠生辉,五金同源

正如当地俗语所言,“千秧八百不如手艺傍身”,除了养家糊口的基本需求之外,重工尚技的浓厚氛围也是促使应远志师傅走上学技道路的重要因素。应师傅十四岁起便开始做学徒,十八岁时同哥哥一起挑着担子走遍大街小巷,除了永康本地之外,他们的足迹还遍布安徽、江西、云南各地。比起靠天吃饭的农耕业,打锡行当虽不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但要依靠双手打出一片天,离不开手艺人不畏风雨的刻苦精神、精益求精的技艺追求。回忆起最初开始学习打锡时,那些时常因为制作工艺的复杂、工作环境的艰苦而感到挫败的岁月,应师傅感慨万千。他回顾,在大半生的工匠生涯中,他收获的不只是越发精湛的手艺,还有与工匠们建立起来的坚固纽带、对传统文化难以割舍的情怀。

 

 

硕果累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对于手艺人来说,最引以为荣的莫过于凝聚心血的作品。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应师傅信手拿起一只实用性与美观性兼具的酒壶,并向大家讲解熔锡、压片、裁剪、锻打、拼接、锉刮、雕花、刻字、抛光等十几道工序,使同学们充分体会到锡雕艺术的复杂与精细。随后,应师傅又带领大家参观自己的作品展柜,展示“旺财神牛”“龟鹤延龄”等作品,逐一分析它们的创作灵感、创作过程。“旺财神牛”是一尊精致小巧的桌面摆件,应师傅秉持“艺术源于生活”的理念,将敏捷才思与纯熟手法紧密结合,完美呈现出肌肉有力、情绪昂扬的金牛形象,承载了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薪火相传:与时俱进,弦歌不辍

随着时代变迁,锡雕工艺与其他非遗工艺都面对着新技术的冲击。论及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应远志师傅感触颇深。他坦言,随着政府对于文化传承事业越发重视,一系列新政策为他带来了宝贵的新机遇。比如,在2018年,他参加了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等单位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金属锻制研修班)”培训。通过学习交流,应师傅开拓了视野,转变了自己保守的传艺态度,他认为现代文化与传统工艺的整合将更有利于对非遗艺术进行宣传、保护。此外,应师傅将教育视作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他身体力行,与芝英小学合作建立课外实践基地,定期到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授课,亲力亲为指导徒弟。

 

 

伴随着欢声笑语,本次人物专访活动圆满结束。通过本次活动,我院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队成员们对于文化传承事业有了更加深刻、鲜明的认知。相信在应师傅等一代传承人的努力下,锡雕艺术的古老薪火将在当下继续燃烧下去,“府府县县不离康”的古老歌谣终将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文:董   / 图:谢雨彤、白嘉欣)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