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上午,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队调研小组探访了地方文化研究专家、芝英镇历史文化研究会首席顾问——应业修。应业修先生是《古镇芝英》《古城芝英》名誉主编,曾出版《千年应氏望族地》《千年紫霄观》等著作数部,还即将出版《找回芝英千年古城》,在各类刊物发表文章数十篇,数十年来在芝英镇的历史文化研究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乡情深处:与芝英的不解之缘
应业修,一位对家乡文化有着深厚情感的永康芝英人,他的生活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从幼年时起,灵溪的清澈流水和鲜美的鱼儿滋养了他的成长,而永康市芝英中学的校园则见证了他29年的教书育人生涯。在一次偶然的修谱记史活动中,应业修发现了芝英历史的一些不曾重视的角落。当地的紫霄观中有陈亮的《紫霄观重建记》石碑,他从翻译陈亮《紫霄观重建记》中间,得到寻找芝英古代史的点滴启示,这激发了他内心深处对家乡历史的探索欲望。
《紫霄观重建记》讲到古芝英是居民错杂、工商从业人员众多的地方,紫霄观旁有炼丹之所,梁朝简文帝萧纲曾到紫霄观拜道。他顿感芝英是一个不简单的地方,应该好好追寻一下芝英的古代历史和文化。经初步调查访问,又知道紫霄观有暗道,三村有金井阑(箭楼),八村有览翠楼等等。这就让他越来越感到追寻历史的必要和意义。他开始深入研究,翻阅古籍,实地考察遗址,试图还原一个更加完整、立体的芝英。耄耋之年的他本应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却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四处奔波。而他的坚持和努力也吸引了众多学者和研究人员的关注。他们纷纷来到芝英,与应业修一起探讨、钻研,共同挖掘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宝藏。
历史探寻:芝英的复兴之路
政治教育出身的应业修,面对需要文字与历史功底的历史文化考察,一开始也倍感迷茫。但对家乡深沉的热爱与不屈不挠的精神驱使他不断克服困难:从对电脑一窍不通,到熟练利用网络检索历史资料;从不懂古汉语知识,到反复查阅字典和古籍以理解古文的深意;更是自学五笔输入法记叙历史文化,自学图片制作技术以更生动地呈现历史遗存遗址。而这些仅仅是他在深入研究之前所必须完成的准备工作。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他和研究团队成员们不知疲倦地穿梭于芝英的内城与外城之间,无数次的走访让他们对这片土地的了解愈发深刻。应业修在回忆起那些与团队成员四处奔走的日子时,总是满怀激情,仿佛那些在户外风吹日晒的艰辛都化作了对研究的无限动力。正是在这样不断的探索中,他们发现了历史记载与现实之间的差异,考证出古缙州城位于今天的永康芝英。2021年,随着浙江省“千年古城复兴计划”等相关政策的出台,芝英的历史文化研究迎来了新的机遇。应业修和他的团队抓住了这一契机,将他们的研究成果与复兴项目紧密结合,为芝英的历史文化复兴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文化传承:唤醒岁月的记忆
谈及文化的传承,应业修感慨万千,村子里的老年人越来越少,如果他们这一辈不去追溯历史,后代恐怕更难考证出芝英的故事。所幸,在他决心做这件事以后,曾经的学生,他的家人、朋友乃至当地党委政府都提供了许多帮助。提到芝英历史文化研究与保护的未来方向,应业修认为,需要对芝英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探究。其中,应詹将军在永康的历史便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应詹将军,作为芝英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不仅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成就,更在社会发展上展现了非凡的远见。他所倡导的士农工商和谐发展的模式,在当时是一种创新的社会治理理念,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平衡发展,增强了社会的稳定性和活力。这种模式,即便放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伴随着深刻的思考,本次人物专访活动圆满落下帷幕。通过这次深入的交流,实践队成员们对芝英镇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加全面、彻底的理解。他们坚信,在应业修先生这样的文化传承人的带领下,芝英镇的千年历史和文化精髓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文:谢雨彤 / 图:白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