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博士后进站面试会顺利举行

7月1日下午,2024年浙江师范大学中国史博士后面试会在历史学学科会议室举行。张根福教授、胡铁球教授、赵志辉教授、冯定雄教授、冯建勇教授和陈彩云教授组成面试专家组。人文学院部分师生参加会议。

专家组主席张根福教授主持会议。博士后申请人毕敬、Gulzar Ali、周婧怡依次进行面试。

 

毕敬博士做《欧文·拉铁摩尔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中美关系演变研究》的汇报,拟从拉铁摩尔的言行脉络透视“中国通”群体如何通过各类活动影响美国的中国观念、中国政策。

合作导师赵志辉教授提出,应该关注中、美两国社会政治情况的殊异如何影响拉铁摩尔等人的中国观感,如何反映中、美之间学术与政治的互动。

张根福教授认为,“中国通”们影响中美外交关系的形式、路径值得重视。具体而言,应阐述“中国通”的学术观点如何呈现、改造为政治决策、外交方针的问题。

胡铁球教授、冯建勇教授等指出,此中的关键问题或在于拉铁摩尔等人面临中美外交关系转型之际的社会政治活动。

Gulzar Ali博士做《China's Belt Road Initiative: Analysis of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CPEC and China-Afghanistan Wahkhan Corridor》的汇报,拟从中巴经济走廊和中阿瓦罕走廊之于文明交流的历史性、现实性意义角度透视“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合作导师冯建勇教授提出,应该重视族群性、国际性因素的结构性影响。

冯定雄、赵志辉教授认为,需要凝练选题,注重表述的理论性、学术性。

陈彩云教授指出,搜集、整理和解读中文资料,有助于从“一带一路”倡议者、建设者的角度认识此议题。

周婧怡博士做《二战时期美国对内宣传中的中国形象与中国观》的汇报,拟从国家身份宣传的角度切入议题,观照美国外交策略从孤立主义到国际主义的转型。

合作导师赵志辉教授提出,应该注意国家形象的正向、反向塑造与正向、反向解读之间的关联性、差异性。并且,需要追索各该形象塑造活动之于中美外交关系的实质性意义。

胡铁球教授、陈彩云教授认为,“宣传”的理解基于中国或美国的舆论逻辑,直接影响着论述的立场。此外,值得关注国民政府、人民政府的“中国”代表形象转变的关键节点。

冯建勇教授指出,结合中美外交的标志性、典型性事件阐析议题,或许能够体现相关人、事、制的关联性。

  申请人较为详尽、合理地回答专家组的提问,表示按照相关意见继续修改和完善研究计划。

 

经面试专家组讨论,一致同意毕敬、Gulzar Ali、周婧怡通过进站面试。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