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人物】专访(一):心怀世界,任重道远

徐圣,2021级世界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刘昌玉教授,现已成功申请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研究生。读研期间,曾以第二作者身份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发表论文一篇《边疆观的演变与古代两河流域的国家治理》,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于《古典学研究》第9辑发表译文《传统与创新之间的贝罗苏斯》一篇;另有两篇论文被CSSCI集刊《中东研究》和《医疗社会史研究》录用。曾获华东师范大学首届“上善全国世界史博士生前沿论坛”上善世界史研究生奖一等奖、浙江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人人学术报告优秀报告人、浙江师范大学一等学业奖学金等荣誉

 

 

 

广阔视野,由此出发

出于对两河流域文明的浓厚兴趣,徐圣在学术的道路上不断深耕,而更加前沿的学术平台、更加显著的专业认同感、更加丰富的人生经历,是吸引徐圣选择出国深造的关键要素。通过国家公派留学基金项目,徐圣向慕尼黑大学提出申请之前好了多重准备:一是有序规划,在申请准备阶段及时对外联系,整理并提交申请材料并取得外方邀请信;二是提升语言能力,早日通过雅思等语言水平考试,并始终立志向更高的水平冲击,才能在自如应对外语学术环境;三是时刻关注申请动态,与此同时,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完善现有的学习成果,为新一阶段的研究夯实基础。

纯粹之怀,大道极简

拿到了世界知名学府的入场劵之后,回望三年时光,徐圣直言,坚定的读博目标使得学习成为了生活的主基调,因此,对他来说,研究生生活的构成是简单的——阅读、写作、交流,得闲时积极运动,此外无他。然而,正是如此日复一日的积累,徐圣既获得了更加灵活、扎实的学习能力,又守护住了自己对于学术的敬畏、热爱之心。对于学术写作,他总结简洁明确的心得:在阅读阶段,既要广泛涉猎、开拓阅读视野,又要提炼优秀学术成果中的精华之处,加以模仿;在写作阶段,有必要克服畏难心理,并且坚持持续的写作节奏,积跬步以致千里;在修改阶段,主动交流积极向老师们请教方法很关键还要养成足够的耐心,将多次修改作为论文形成的必要环节。

参与学术会议有助于聚焦学术前沿,助力自身学术素养提升。徐圣在此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他认为,及时关注学术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会议信息,能够为进入学术会议提供机会;明确主题要求、投稿格式之后,趁热打铁投入写作,不断打磨,能够为最终报告作足充分准备;精简现场报告内容,直观呈现论文观点、论据、亮点,能为现场评议交流环节的顺利进行添砖加瓦。

 

 

师恩难忘,溢于言表

在徐圣眼中,三年来刘昌玉老师不辞辛劳、不求回报的教诲,将被自己时时刻刻铭记在心。他由衷地传递出对于刘老师的感恩之情:“谢谢您,刘老师!但是再多的话语也表达不完我心中的感谢,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争取学有所成,不辜负老师的培养与信任。”

此站终到,未来坦途。在以自律书写自由的三年过后,徐圣再次扬帆启航,奔赴人生的下一个重要阶段。相信他定能脚踏实地,不徐不疾,在学术道路上行稳致远。

 

(文:董   / 图:徐  圣)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