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人物】专访(二):坚定向上,奔赴山海

王姣姣,2021级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裴丹青副教授,现已成功申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读研期间,参加“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第十三届青年学者论坛”。



谈及选择中国史专业的初心时,王姣姣提到了“热爱”二字,随着对中国史这个专业的了解越发深入,她在个人兴趣以及专业积累的基础上逐渐明确了自己的方向:继续在中国史这个领域深耕下去。读研期间的每一次学术积累都是她选择的动力,她指出对读研期间的每次组会、每次论文修改都要足够重视,这些是学术之路上不可或缺的环节。

选择读博需要足够的勇气与积累。王姣姣坚信学术需要一鼓作气,她认为坚定地选择了目标之后就要付出足够的努力,摆脱琐事的烦扰。读研期间的学术积累对于读博至关重要。谈到读博的关键要素时,王姣姣认为一是要及时抓住时机,在硕士的三年里为读博打下坚实基础。二是把握自己对学术的热爱,王姣姣的内心深处有着质朴的学术愿望:渴望自己的观点以论文的方式呈现在大家面前。

在考博择校方面,王姣姣综合考虑了多方因素。她建议学弟学妹们结合自己的个人选择,可以灵活制作表格,考虑学校地理位置、心仪导师等多重因素综合择校。在初试方面,要格外注意目标院校官网的招生简章,尽早撰写读博计划书并与导师商讨进一步地修改完善。在复试方面,王姣姣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及时浏览官网信息,制作PPT呈现自己的读博计划,不断扩大自身知识面,向各位老师展示自身研究潜力。



在三年的研究生生活中,王姣姣特别感谢自己的研究生导师裴丹青老师。裴老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态度对王姣姣来说受用终生,她眼中的裴老师无私奉献,从学生的角度给出最优解,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裴老师都鼓励王姣姣认真尝试、开拓人生的多种可能性。

叶梓溦,2021级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冯建勇教授,现已成功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读研期间,曾参加第九届边疆与海洋论坛,并以第二作者身份于《青海民族研究》发表论文一篇《博物景观的“国族”叙事 ——民国时期边疆博物馆建设与展陈研究》。曾获得研究生文体活动优秀奖荣誉称号。



选择中国史这个专业,叶梓溦表示自己对其的兴趣是极大的推动力。由于热爱历史,她在研究上能够不断地前进。在硕士期间,跟随着冯老师进行中国边疆研究所以在考博的时候选择中国边疆史专业继续深造。

在叶梓溦看来,投身于学术研究需要具备规划、执行力和沟通三个关键要素。首先,需要对自己每学期所完成的任务进行具体规划,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可以跟导师进行商讨,将导师的建议与自己的想法进行结合。特别是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及时与导师沟通想法。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从史料整理到形成史料长编,从论文框架到最终成文,再到成文后的不断修改,不同阶段要及时做好规划,并且在此过程中一定要多与导师进行沟通,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其次需要有行动力,在规划好后要付诸行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每走一步距离目标就更近一步。再次,要充分与他人进行沟通。不仅要经常与导师进行沟通,还应当与同门进行交流探讨,通过沟通可以扩展自己的研究思路。

在考博择校上,叶梓溦建议学弟学妹们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出选择在择校方面要充分尊重自己的兴趣;确定目标之后就要及时做好规划,及时预估考博所需要准备的时间;在初试中要及时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制定自己的复习计划,复试时将自己平时所积累的专业知识厚积而薄发,实现自己的目标。提及论文写作的经验时,叶梓溦表示论文的撰写也并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每一步都应当做好合理的规划,并且经常将自己的想法与导师进行沟通,这样有问题可以及时进行更正。一篇论文撰写完成并不是终点,应当进行多次修改,好的论文都是在不断地修改过程中形成的。



在叶梓溦看来,导师冯建勇老师是个耐心、负责的好老师。在学术研究中,冯老师耐心教导学生收集文献、撰写论文,在考博的过程中给予自己极大的帮助和鼓励。叶梓溦感慨道:“一直以来都非常感谢冯老师,谢谢老师收下跨考的我,谢谢老师耐心教导我如何进行论文写作和阅读,冯老师是我学术道路上的引路人!”

三年的研究生生活转瞬即逝,相信王姣姣、叶梓溦定能在读博的新阶段书写新的人生篇章,在自己所热爱的学术领域奔赴山海,用心底的赤诚与热爱丈量脚下之路,沐光而行,追寻真理。

(文:孙维秀 / 图:王姣姣、叶梓溦)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