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欣,2021 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孟国栋教授。现考至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期间以第二作者身份(导师第一作者) 于《中国诗学研究》(CSSCI集刊)发表《〈杜诗详注〉与仇兆鳌对庾信的接受》一文;获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人人报告会“优秀报告人”荣誉称号。
谈及选择古代文学的初心,刘嘉欣坦言一切源于自己对文学的热爱。从小她就对中国古代诗词感兴趣,大学时期也曾因为文学理想想要转入汉语言文学专业。即便经历本科转专业未果、考研调剂等一系列挫折,她依然不放弃自己的文学梦。在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后,刘嘉欣更加坚定自己的考博信念。
在考博择校上,刘嘉欣认为这几年考博人数日渐增多,因此在择校环节要选择尽可能多的院校。她建议可以按考试时间来给心仪院校归类,并依次进行针对性准备。材料审核环节中博士计划和硕士论文开题、初稿需要提早着手和用心打磨。不同学校考核方式不同,导师的考核侧重也有所不同,刘嘉欣强调,在考博过程中要多听多问,锻炼自己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以灵活应对每一次的考试。在刘嘉欣看来,成功走上考博道路的关键在于三个要素:坚定的目标、毅力以及良好的心态。
从初入师门到如今毕业,导师孟国栋无疑是她学术的引路人。由于缺乏经验,在撰写第一篇论文时,刘嘉欣的论文出现了许多问题,孟老师不厌其烦地逐字帮她修改。两年时间内,论文从逻辑结构到语言历经10余次改稿,有时孟老师不在学校,还会将批注好的论文纸质稿邮寄给她。她感慨道,“没有孟老师,我在学术研究这条路上确实很难走到今天”。
沐光而行,向阳而生。人生的又一篇章即将开启,希望刘嘉欣在学术之路上以毅力为翼,持乐观为帆,勇往直前,驶向知识的海洋,探索学术的无限可能。
曾啸阳,2021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曾礼军教授,现已成功考取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硕士期间以第二作者身份(导师一作)于《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抄诗作史: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的诗史价值》一文;以第二作者身份(导师一作)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甬上证人书院与清代浙东文派的理论生成和创作实践》一文。曾获省级优秀毕业生,浙江师范大学人人学术报告“优秀报告人”,浙江师范大学一等学业奖学金等荣誉。
面对申博的挑战,曾啸阳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建议。她认为,考博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并给出了相关建议:一是结合个人兴趣和读研期间的研究方向,尽早确立考博目标院校;二是注重知识积累,广泛阅读书籍,了解掌握最新学术动态,打牢知识基础;三是提前关注目标院校的官网,结合往年考博公告,了解目标院校专业的考核方式、考核范围和考核重点。
结合自身专业,曾啸阳分享了论文撰写方面的经验与心得。一方面,平时多多积累,将学习过程中发现的学术创新点记录下来,启发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撰写论文时注意及时与导师沟通,寻求老师的建议与指导,切忌闭门造车。
曾啸阳的学术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在研二下学期至研三上学期期间,由于同时面对撰写与修改硕士毕业论文和准备申博材料与考试,她一度感到非常焦虑。面对巨大的学业压力,她告诉自己不要过度预设困难,专注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情。她以自身经历为例,建议有读博想法的学弟学妹尽早做好时间规划与个人安排,防止出现冲突。
铭记恩师,砥砺前行。回望三年研究生生涯,曾啸阳十分感谢导师曾礼军给予她的帮助。他耐心的指导与严格的要求为曾啸阳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让她在学术探索中能够快速成长,不断突破自我。相信她也会以脚踏实地、严谨治学的态度,在学术道路上追求卓越,继续前行。
(文:谢雨彤 / 图:曾啸阳、刘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