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人物】专访(四):迎难而上,一路生花

谢丹,2021级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宋清秀教授,现已成功考取四川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读研期间,曾以独作形式在CSSCI扩展版期刊《中国地方志》上发表了《志谱所载钱谦益佚文考释》,以独作形式在《汉字文化》期刊上发表了《〈王昭君变文〉析读释疑》,以独作形式在CSSCI扩展版期刊《中国地方志》上发表了《地方志对马可波罗记载问题的再考证——兼论方志解决历史疑难问题的研究空间》,以独作形式撰写的《关于地方志数据库建设的构想——以扬州地方志关系型数据库建设为例》被CSSCI收录集刊《数字人文》拟刊。

 

 

从并不了解古典文献学专业知识,到走向更高的学术平台,谢丹直言自己也曾因“虚无感而”倍感困扰,然而唯有真正地投入学习、解决问题、建立学术方法体系,才能消解困苦、坚持热爱。在谢丹看来,“冒险”是自己的申博过程鲜明的底色。与许多早早立志读博的同学不同,谢丹直至研二下学期暑假才作出读博决定,面对时间紧迫、成果不足、申博形势严峻等诸多挑战,她的决心也曾出现动摇,但在导师、同学、家人等多方力量的支持之下,她主动化压力为动力,及时把握时间写稿、投稿,为考博申请做全足的准备。

谈及在考博不同阶段的经验,谢丹结合自身感受给出了宝贵的建议。择校时,应充分考虑自身优势、与目标导师的契合度、未来就业发展等因素,在精力允许的前提之下,既要全局统筹、广泛联络,又要有取有舍、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在材料准备方面,谢丹认为,随着申博门槛逐步提高,论文发表当是宜早不宜迟,提升学术能力、巩固日常积累相当必要,应以尽早发出高质量论文作为目标的核心,而参与丰富的学术会议、学术项目则是加分项。而进入复试环节后,由于每个学校的复试风格存在差异,因此在备考过程中,多搜集、整理目标院校信息,以此为依据进行调整、复盘的能力,也是同样关键。若在材料审核阶段没有占到足够的优势,也不需要气馁,而是尽可能通过复试将自己的优势最大化呈现,抓住让老师们感到耳目一新的机会。

 

 

回望自己的研究生生活,谢丹对一直鼓励着自己的导师宋清秀教授有着说不尽的感恩之情,无数瞬间的美好回忆,蕴含着她对于学生的关怀、引导,有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灵。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之上,谢丹能够带着这份脉脉温情、源源动力,奔赴更加灿烂的人生。

(文:董   / 图:谢  丹)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