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人物】专访(五):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卫俐米,2021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余凡老师,现已考至浙江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期间以第二作者身份(导师一作)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自由主义文人对左翼作家的审视——以徐志摩和邵洵美的珰女士为中心》一文,曾参加“浙江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2023年学术年会”,论文收录于会议论文集,参与《清末民初说部丛书叙录》一书的资料搜集、整理及校对工作;参与院级课题“中国现代社团《文学丛书》叙录”。曾获第七届“名作杯”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暨论文大赛研究生组三等奖,第十七届“丽泽论坛”人文分论坛“优秀报告人”,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人人学术报告“优秀报告人”。

言及专业选择的初心,卫俐米表示,学术研究是辛苦的,兴趣至关重要。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对认识世界、了解社会人生有启发意义,她始终热爱中国现当代文学。考博流程方面,在确定读博的目标后应及时与导师沟通,并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主动与业界大佬交流,了解学科前沿问题,开阔思路,提升自我。此外,要密切关注招生信息,尽早确定目标院校和导师,选择与自己契合的导师,提前与老师沟通联系。

在卫俐米看来,导师余凡老师是她学术道路上的引路人,更是她最想感谢的人。小论文修改遇到瓶颈时,余凡老师逐字逐句地分析论文存在的问题,一次又一次提供宝贵意见,不厌其烦地帮忙反复修改,小论文得以顺利发表;申博过程中,余凡老师不辞辛劳、悉心指导,助力卫俐米申博成功。



惠文珑,2021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李蓉教授,现已考至浙江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诞生于黑暗中的永恒之星—翟永明〈老虎与羚羊〉解读》,发表于《小小说研究》(个人独作);获浙江师范大学人人学术报告“优秀报告人”称号,浙江师范大学一等奖学金。

在阅读小说、散文、诗歌等各种体裁之后,惠文珑认为诗歌更能发人深思,也是个人兴趣所在,故选择中国现当代诗歌作为深造方向。在她看来,考博至少应具备两个要素:首先,必须明确读博的意义,对自己的选择持有自信;其次,需要一定的文本阅读基础和理论基础,且要及时了解研究方向的发展动态。学习之余,她也积极参与各种运动以提升精神和学习状态,骑行和健身都是她放松的方式。

回顾本科和硕士期间的学习生活,惠文珑表达了对导师李蓉老师的感激之情,李老师一直是她学习之路上的领航明灯。本科期间,正是在李老师的课上,她萌发了研究诗歌的想法;硕士阶段,李老师关心她的学习和生活,耐心细致地与她讨论论文大纲,并帮助修改论文细节;备考期间,李老师也关注她的学习状态,鼓励其认真备考。



杨艺,2021级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赵瑶丹教授,现已考至浙江师范大学中国史专业。硕士期间以第二作者身份(导师第一作者)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从胡则到胡公:历史人物在民间信仰中的变异》一文,并被权威期刊《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以第二作者身份(导师第一作者)于浙江新闻客户端发表《陈亮的义乌情缘》一文。

杨艺的专业是中国史,具体围绕中国古代史中的社会文化史展开研究。选择方向的原因有二,一方面是宋史与她本硕研究兴趣、方向一脉相承,学习过程所遇到的老师们进一步激发了她对古代史的热情。另一方面,她的硕士学位论文围绕着传统吉祥器物“如意”展开,这使她看到了器物展现社会文化的可能,渴望继续深挖各种器物的价值,做与生活相关的有趣的研究,所以选择了读博深造。指出,投身学术的关键要素包括问题意识、广博阅读、优秀的文笔、良好的心态等。首先,要有问题敏锐度。宋史研究成果丰硕,很容易给初学者“谈无可谈”之感,但细看前贤的研究成果就会发现,服饰、颜色等生活小细节里藏着有趣的历史问题,需要时刻保持对生活的思考、对问题的挖掘。其次,谦逊且坚定的态度不可或缺。如果通过前期研究已经确定其有研究价值,但由于表述不当等原因没有收到导师、同窗们的正面反馈,在时间充裕的条件下,可以充分吸收批评和建议后进行修改,展现出问题的研究价值获得认可。同时,选题和交流修改时要注意把握好尺度,切忌固执己见和全盘接受。针对考博流程,最重要的是做好时间规划,避免因论文进度问题压缩博准备的时间,她建议考博的同学在注意毕业论文质量的同时尽量在暑假完成毕业论文初稿。此外,要充分了解申博考核的方式,认真撰写博士计划书,做好万全准备。

师者若水,润物无声。杨艺感谢导师赵瑶丹教授给予的指导,“老师结合对我的了解,选择最合适的指导方式。”导师因材施教、谆谆教诲帮助杨艺抽丝剥茧、理清思路。



铭记师恩,坚定前行。相信卫俐米、惠文珑和杨艺都能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书写新篇章。

(文:施可翌、本人提供 / 图:本人提供)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