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下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博士生导师陈红民应邀在我院四楼研修室带来一场题为“海外文献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个人经验”的讲座,相关专业教师及学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陈红民教授以“好论文的标准有哪些”为引子。他指出,高水平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论文,本质是学术创新,而创新要在新史料、新理论与新方法、新观点中至少占有“一新”。就新史料而言,包括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与史料在内的海外文献,恰恰能为我们在上述方面做出创新提供资源与参考。
切入正题后,陈红民教授从“海外文献的基本作用”“海外史料对于论文写作的特殊作用”“自己运用海外文献的经验”三个方面讨论了海外文献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关系。首先,除为人熟知的参考文献与重要史料外,陈红民教授强调海外文献更重要的价值在于为我们和海外学界在理论和观点上开展对话提供了渠道。他提示在座的师生要重视多元化社会催生的多元理论,并鼓励同学们从学理角度对各种观点进行辨析和批驳。
随后,陈红民教授谈论了海外史料对于论文写作的特殊作用。他先是介绍了几种有代表性的外国史料类型,包括在华外国顾问史料、长期在海外工作与生活的中国人物史料、中国人对外捐赠史料。继而以俄罗斯保存的中共党史史料、英国保存的清末海关史料、美国保存的胡汉民、蒋廷黻史料为例,指出其所具有的稀缺性和利用的便利性。他强调国外史料所展示的第三者立场值得重视。
陈红民教授还分享了自己运用海外文献的经验。他介绍了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的胡汉民和蒋廷黻资料、哥伦比亚大学的张学良资料等多个海外机构的史料收藏情况,并介绍了自己利用这些史料形成的学术成果,便于大家理解如何使用这些史料。
最后,陈红民教授谈及自己利用海外文献的几点感想。他认为,海外文献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必不可少的史料,能提供新的研究角度。此外,查阅资料的经历本身,也是学术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陈红民教授希望在座的各位师生开阔眼界,对待学术和史学研究时放眼世界,期待“全球视野”一词早日取代“海外文献”。
现场提问环节,陈教授就“大陆学者与台湾学者的研究角度区别”“国民政府的改革为何总是达不到预期目标”等问题,以不落窠臼的视角为大家答疑解惑。至此,本次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拉下帷幕。
(李芝橱、蔡璐莎/文 宋鹏程/图 来源:人文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