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中的“剑气之争”——记於梅舫教授“理学与‘汉学’名义演进之大势”讲座

1025日晚,我院零四毕业生、中山大历史学系教授於梅舫应邀于人文学院四楼学院会议室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理学与‘汉学’名义演进之大势”的讲座。中国史专业崔军锋副教授担任主持,相关专业老师和同学到场参加

 


讲座伊始,於梅舫老师以金庸名著《笑傲江湖》之中华山派的剑气之争为引深入阐述了自宋以来一直存在并影响当下的学术核心问题“汉学宋学 於老师表示,要看清“汉学”与“宋学”名字背后的事实对其进行长编考异梳理其发展演进之脉络。



“汉学”之名,起于宋代,而清人惠栋撰《易汉学》一书,借皇权重新梳理学脉之势,构建起惠栋“汉学”。“理学”兴起过程中,小程子程颐借《易》言理,朱子则将《易》视为卜筮之书,《易》理的阐发需建立在象数的基础之上,二人治经研理的路径根本不同,理学内部之争实际上是小程子与朱子之争。明代科举考试中,《易》兼用程、朱,并将朱子《周易本义》割裂附于程子《易传》之中,消弭了程朱在《易》学上的分歧遂将其并称为程朱理学。该说也随之成为“绝学”“汉学”逐渐式微。

清代朱子地位之高还有一个原因,那便是皇权的推重,而这恰恰也是汉学得以重兴的重要缘由。康熙早年经筵之中朱学王学自由竞争,而到了康熙四十年,皇权着手理清意识形态,重定“理学真伪”。这条回归朱子“依经演绎”的路径,以经学作为理学的根源,同时也开放了以经学讨论理学的空间。惠栋高举“汉学”旗帜,延续朱子之路径,借用其道统论,又翻转宋人“辅嗣易行无汉学”之说,以为王弼扫除汉《易》旧说,使得**《易》说中所存的微言大义中断,将程朱排除到道统之外。惠栋又以《易》理作为钥匙取代朱子《中庸》,确立与朱子不同的新理,扩大“汉学”影响力。

随后,於梅舫老师论及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与《孔子改制考》,深入解析两书在“铸经”过程中扮演的不同角色与反响。於老师指出,从意兴盎然群起而攻之的思想变化,其中呈现出今古文之争的多重演化与外在对应,因而提醒后人应从时代角度出发,对学术思潮进行再审视。於老师还分享了自己的读书治学经历与感悟,言及“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才是真正的自由”,希望学弟学妹们共勉,在不断变化的境遇中学会“无招胜有招”。

 


讲座尾声,崔军锋老师总结性发言,寄语同学们在过程中能产生自己独到的理解并对本次讲座予以高度评价。在提问互动环节中,同学们踊跃提问,积极发言。於梅舫老师就王阳明与惠栋重构经学之渊源”“后人对阳明心学之反思与实践探索有何联系近代学人治学过程中的侧重点”等问题展开了细致解答。至此,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朱健伟 / 图:郭子怡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