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举办中国法国史研究会2024年年会暨纪念中法建交60周年学术研讨会


 111日至3日,由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主办、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承办的中国法国史研究会2024年年会暨纪念中法建交6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金华校区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六十余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世界历史》《社会科学战线》《江海学刊》等期刊的多位编辑齐聚一堂,共同研讨中国法国史研究的前沿问题。

 112日上午,由浙江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负责人冯定雄教授主持的开幕式顺利召开。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张建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吴洪涛和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会长沈坚教授出席开幕式并先后发表致辞。

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张建珍致辞

张建珍副校长和吴洪涛书记代表学校和学院向与会的全体领导、专家和学者表示了热烈欢迎。张校长概述了浙江师范大学的发展历程,指出学校长期致力于推动世界历史及相关学科高质量发展。吴洪涛书记在致辞中简要介绍了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发展历程及世界历史相关学科特色。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吴洪涛书记致辞

作为主办方代表,沈坚教授概述了中国法国史研究会在过去的一年中取得的最新成果,进而点明2024年之于中国法国史研究会的特殊意义。在这一重要节点之上召开的研讨会,是对当前中国法国史研究的一次检阅。



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沈坚教授致辞

会议开幕式后进行五场主题报告。首都师范大学姚百慧教授针对法国外交部藏中法关系档案整理与研究(1944-1986)项目的进展情况作了详细报告。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黄艳红研究员分析了近代法国的“嗅觉革命”与近代法国墓葬改革之间的关联。浙江大学乐启良教授结合公共卫生学和社会批判的双重视角,探讨了路易·勒内·维莱梅开创的公共卫生学新模式。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崇明教授追溯了普遍君主国观念这一政治想象在近代欧洲的转变。浙江大学历史学院董子云研究员则探讨了中世纪晚期法国“君主制”意识的确立及其展现的政治观念变革。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姚百慧作主题报告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长聘副教授崇明作主题报告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黄艳红作主题报告

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乐启良作主题报告

浙江大学历史学院特聘副研究员董子云作主题报告

 112日下午和113日上午,大会聚集各与会学者围绕当今法国史学重要议题开展专题报告与评议。会议在三个分会场各设置三场小组汇报。专题报告的主题不仅关注法兰西民族国家构建和身份认同、法国大革命研究、中法关系研究、法国知识分子研究等传统法国政治史研究的重要主题,还延伸至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层面,休闲、情感、婚姻、戏剧、饰品等新文化史和微观史研究令人耳目一新。华南师范大学张庆海教授探讨了第三共和国的腐败与德雷福斯事件之间的关联。山东大学孙一萍教授则通过梳理全球史与跨国史视角下的法国大革命研究,探讨法国大革命的全球性影响这一问题。杭州师范大学龚天蕙老师的文章聚焦日内瓦会议之后、中法建交之前这一特殊时段,探讨了新任法国驻北越使团总代表让·圣德尼通过北越走近中国的外交设想,并分析了冷战背景何以导致这一设想最终失败,丰富了冷战期间中法关系史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詹娜教授关注到十七世纪法国济贫政策从近代到现代的转型,以及中央与地方、王权与教权围绕贫困治理展开的权利博弈。温州大学唐运冠副教授则对近代法国的休闲作了概念史梳理,以此探讨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休闲史研究。

在传统政治和文化史主题之外,相当一部分学者还关注到医疗史、环境史、气候史、数字人文等前沿领域,注重跨学科视角。中山大学周立红教授考察了启蒙时代法国知识界对气候变化认识演变的四个阶段,并分析了这四个阶段所展现的启蒙运动在思想源头和立场上的复杂性。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石芳老师追溯了过去二十多年间数字人文方法在启蒙运动经典文献《百科全书》上的运用,包括文本再利用和机器学习构建知识分类体系等,呈现了法国史的跨学科前景。

在主题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之上,与会学者大量采用海外一手档案,关注最前沿的法国史学理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庞冠群教授从“境地”、周期、“经济世界”、文明等概念出发,探讨了年鉴学派代表人物布罗代尔的历史时间观念和历史进步观念。在各组专题汇报结束之后,华南师范大学张庆海教授、中山大学周立红教授等数位评议人对参会报告展开了深度评议,取得良好效果。

专题报告现场

专题报告现场

专题报告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姜南主持闭幕式

浙江大学吕一民教授致闭幕辞

 113日上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姜南研究员主持下,大会闭幕式顺利召开。各分组汇报人全面深入地总结了各组研讨情况。浙江大学吕一民教授在闭幕辞中庆祝年会取得圆满成功,并以“新老交替促和谐,继往开来展新篇”表达了对中国法国史研究会和中国法国史研究的殷切展望。大会在全体与会专家的热烈掌声中圆满闭幕。


(游丽诗、骆宇航/文)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