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晚,福建省委党校侯竹青教授应邀于我院四楼学院会议室作题为“革命主体概念的建构与意义”的讲座。本场讲座由我院历史系教授冯建勇主持,相关专业教师和学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侯竹青介绍概念史的研究范畴,强调概念史研究特定词汇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其背后承载的政治社会内涵,以及传达的知识、观念、思想和信仰,具有新颖和学科化的特点。
随后,侯竹青以“无产阶级”概念在中国的传播和演变为切入点,阐述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脉络。她指出,“无产阶级”概念传入中国后,在民主、科学和泛劳动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经历了从用“平民”、“劳动阶级”到用“无产阶级”对译“proletarians”的过程。谈及“无产阶级”的内涵,侯竹青指出,马列主义所说的“无产阶级”与中国现实的无产阶级存在张力与矛盾。对此,毛泽东提出关于无产阶级的具体界定,即“工人(雇农在内)一般全无土地和工具,有些工人有极小部分的土地和工具。工人完全地或主要地以出卖劳动力为生”。 这一界定得到中央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推动“无产阶级”概念中国化。
侯竹青强调“党的无产阶级化”对于****党发展的重要性。在抗日战争期间,因“党的无产阶级化”注重对党员无产阶级意识的锻炼和修养,无产阶级概念由实体进阶到思想层面,思想建党由此真正确立,有效避免****党“成为各阶级混合的党”的严重后果。
侯竹青总结革命主体概念建构的意义。这一建构过程阐明无产阶级的优秀品质,扩大中国革命的主体,是****党能发展壮大的原因之一,也促进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在现场提问环节,侯竹青就“概念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党发展的关联”等问题进行深入解答,进一步阐释了概念蕴含思想、服务于社会的价值。
整场讲座内容丰富、见解独到,为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中国近代史和****党史提供了新的视角。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戴何一、林依烨/文 陈姝伽/图 来源:人文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