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各专业陆续举办了学位论文中期考核报告会。本次考核旨在促进学术交流,全面审视学位论文进展,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相关专业老师组成中期考核小组出席报告会,各专业同学就研究生课程学习、学位论文研究进展、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遇到的问题、下一步研究计划和研究内容等进行汇报。
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文艺学
10月21日上午,文艺学专业中期考核报告会在文艺学学科会议室顺利举行。王洪岳、吴海庆、朱全国、赖勤芳、李震、程镇海、肖炜静七位老师出席会议,该专业七名同学参与考核。
杨一鸣同学《鲍里斯·格罗伊斯艺术档案思想研究》以档案泛化的现象为切入点,从文化、媒介和数字三个角度分析该思想的建构,考量其中的价值意义、本土思考。考核组老师们肯定了该论文研究的价值与规划,同时也提出该论文存在部分篇幅过长、概念解释不够清晰的问题,建议增加剖析概念的相关话语,修改论文标题。潘樱芝同学《拉尔夫·史密斯的审美教育理论研究》通过梳理审美教育的时代背景与理论基础,指出拉尔夫·史密斯围绕“艺术感觉”建构审美教育理论,并将该理论上升到审美教育实践研究,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美育提供了借鉴和参考。考核组老师对其论文结构的完整度、材料工作的扎实性予以肯定,也指出应当更加明确研究目的与核心问题,同时深化研究纵深度,明确其历史定位与突破性理论。
会议尾声,老师们总结了同学们在论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鼓励同学们积极思考、认真修改,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
严谨求真,观往知来——中国古典文献学
10月23日上午,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中期考核报告会在语言学学科会议室举行。张磊、宋清秀、金晓刚、李义敏、吴宗辉五位老师出席指导,本专业七名同学参加考核。
鲍婧婧《吐鲁番佛教文献定名与缀合研究》以吐鲁番佛教文献为研究对象,对定名和缀合两个部分进行了研究,老师们建议进一步充实文章内容,完善缀合部分。高学明《〈俱舍论〉异文及音义研究》一文得到老师们的肯定,但在章节排布和小标题使用方面还需继续斟酌。徐溶澄的《绍兴方志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对绍兴历史上编撰的145部方志进行了整理,阐述了各个时代绍兴方志的发展特点,并以个案为例,对明清文化家族、绍兴特色地方文学等进行了研究。考核组老师认为其前期工作扎实,但版本梳理和篇章布局等仍需进一步优化。
会议尾声,老师们要求同学们结合修改意见与导师充分沟通,进一步修改完善论文内容。经考核专家组讨论决定,该专业所有同学顺利通过本次中期考核。
贯通古今,领略风采——中国古代文学
10月23日晚,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中期考核报告会在江南文化会议室、学院会议室顺利举行。报告会分为两组,考核一组由慈波、崔小敬、孙晓磊和刘月飞四位老师组成,考核二组由高玉海、曾礼军、于淑娟和鲍有为四位老师组成。该专业共十九名同学参与考核。
潘巨强《古代小说中的造园叙事研究》围绕“造园叙事”展开论证,考核组老师们对其认真态度表示了肯定,围绕论文内容提出了缩减篇幅、收束行文、关注措辞纰漏等建议,并期望学生在古籍、文后文献等学术成果引用方面注重格式规范,建议正史类文献应使用中华书局点校本。陈睿婧《汉魏杂传研究》从杂传的概念、发展过程入手,逐一分析文体孕育、确立到成熟的发展现象,最终阐释汉魏杂传的多重影响。考核组老师们肯定了该文章的选题价值、分析思路,同时提出以下建议:相关作品的年代界定必须要配合相应的说明、目录中需要体现杂传与小说的关系,另外,章节标题存在文不对题、表述不当等问题,建议进一步修改。
最后,老师们劝勉同学们在论文修改上吸取经验、不断精进,抓紧时间完善论文的写作工作,本次中期考核报告会圆满结束。
穷理尽妙,滋味无穷——儿童文学
10月24日晚,儿童文学专业论文中期考核报告会在红楼二楼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考核专家组由吴翔宇、钱淑英、朱利民、窦全霞四位老师组成。该专业七名同学参与考核。
会上,同学们依次详细汇报了自己的论文。曾铭《论安房直子幻想小说的仪式书写》以对“仪式”概念的耙梳作为切入,深入解析了安房直子作品中“仪式书写”的特征和意义,探讨了其在儿童文学中的重要地位。考核组老师们建议关注理论视角,以便阐述“仪式”的定义和分类,提升论文的学术性。万雨骞以细腻的笔触分析了《黑暗在蔓延》系列中“恐惧书写”的特征和作用,挖掘了恐惧在儿童文学中的价值和意义。老师们肯定了其写作的认真态度,期待学生在概念定义、逻辑结构和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优化,以提升论文的可读性和学术性。
老师们认真听取了每位报告人的汇报,并针对论文的选题、框架、论证、语言等方面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为各位同学的论文写作提供帮助。
知古鉴今,潜心求索——中国史
10月25日上午和下午,中国史专业中期考核报告会于学院会议室顺利举行。报告会分两组,考核一组由胡铁球、冯建勇、李义琼、李毅婷、阮宝玉五位老师组成,考核二组由胡铁球、冯建勇、陈彩云、李义琼、李毅婷、阮宝玉六位老师组成。该专业十九名同学参加考核。
李琳烁《战后在华美军剩余物资的处理研究(1945-1949)》一文从“美军剩余物资问题的源起”“剩余物资的具体处理原则与程序的研究”和“美军剩余物资利益分配过程中的各方博弈”三个部分详细阐述目前的研究进度。考核组老师们肯定其论文的完成度,建议其行文内容应注意时间线索,并在标题中有所体现,同时对其框架结构提出指导性意见。刘莲泽以官揭制度为研究对象,选取典型个案,探讨官揭制度在实际文书运作与监察体系运行中面临的问题与阻碍,借此呈现官揭制度运作的实效。老师们指出,有关“官揭”概念的陈述有待完善,且还需要深入阐述揭帖和行政运作中奏折制度的关系。
会议尾声,老师们鼓励各位同学继续脚踏实地,在报告会结束后根据意见认真修改,期望大家早日取得令自己满意的研究成果。
承古融新,多元并存——中国现当代文学
10月26日和27日晚,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中期考核报告会在现当代文学学科会议室举行。本次报告会分两组,考核一组由高玉、李蓉、房栋、陶明玉、刘世浩五位老师组成,考核二组由姚晓雷、潘正文、黄江苏、余凡、孙伟民五位老师组成。本专业二十一名同学参与考核。
范祖奇的论文旨在通过跨媒介视域下余华与影视的互动研究,理解文学与影视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这种互动如何在文化领域内产生更广泛的影响。老师们对其论文的价值表示肯定,同时也提出“跨媒介视域”的关键词谈得还不够深入,并建议其深入挖掘先锋电影对余华创作的影响。余俊杰的论文《许广平思想接受资源及其发展研究》以人生经历为轴,以史实为依据,对许广平的思想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老师们肯定了其史料研究的平实风格,指出应明确对许广平的定位,并提议将许广平和鲁迅以及和鲁迅研究界的互动纳入研究范围。
随后,考核组老师就报告中普遍存在的框架结构不清晰、表述用词不准确等问题提出了详尽且切实的指导建议,并鼓励同学们与各自导师进行深入交流。
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汉语言文字学(汉语史方向)
10月27日晚,汉语言文字学(汉语史)专业中期考核报告会在学院会议室顺利举行。殷晓杰、张家合、刘力坚、李义敏四位老师出席会议,本次会议共有七名同学参与考核。
报告会上,同学们依次展开详细报告。赵鑫怡阐述了《〈儿女英雄传〉〈官场现形记〉〈海上花列传〉句式比较研究》一文的选题缘起、论文结构、研究方法以及参考文献,老师们建议其关注语言基本类型、被动式出现频率和成熟度的关系,以及语言底层问题。樊润凯对《清代山东五种杂字书俗字词研究》一文的论文结构、论文进展、所遇困难等方面进行陈述,老师们提出了增加“创新之处”一节、完善参考文献等建议。针对张姿君的《〈醒世姻缘传〉〈红楼梦〉〈跻春台〉处置式比较研究》一文,老师们表示表格制作、目录添加等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完善。
会议最后,经考核专家组讨论决定,该专业七位同学全部顺利通过考核。
砥志研思,笃行不怠——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现汉
10月29日上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现代汉语专业中期考核报告会在语言学学科会议室举行。陈青松、傅惠钧、聂志平、李艳芝、唐善生五位老师出席会议,两个专业十一名同学参与考核。
赵家杰的《“馒头”名称的共时分布与历时演变考察》从“演变及其名物起源”“异名的共时考察”“异名的历时演变”“异名的历史层次和地域分布”“异名的产生原因及结语”五个部分对“馒头”一词进行考察。老师们提出应处理好“馒头”的名实关系,确保指称的同一性。王玲峰的《言说动词“说”与“讲”的搭配模式与语义演变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并将研究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老师们认为论文题目与内容有所不符,数据量大且难以验证,建议缩小研究范围以提高论文质量。
老师指出,同学们的论文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包括文章的格式和规范性还有待加强、题目的范围过大等。经过老师的指导后,同学们收获颇丰,并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和脉络。
旁收博采,精益求精——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10月30日下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中期考核报告会于现当代学科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考核专家组由郭晓霞、蒋永国、李国辉、范煜辉、匡虹霓、刘婧文、信誉和黄瑞颖八位老师组成,其中刘婧文老师以线上视频会议的方式出席会议。该专业七名同学参与考核。
谌轮天的《生存困境与反叛——福加德戏剧中的人物抗争书写》围绕福加德戏剧中不同种族面临的生存困境及其反叛过程展开,指出了其作品所具有的社会政治与存在主义美学的双重价值。考核组老师认为,论文的章节框架之间缺乏理论的深化,社会调查性材料过多,而反思性的较少,建议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改进,并注意论文书写的语言和格式问题。李溯宁的《韦伯斯特〈马尔菲公爵夫人〉中的权力形态》结合剧作文本、时代背景与社会现状,从生命、性别、经济三个角度对剧中综错复杂的权力斗争以及腐败现象、操纵图景进行解读,进而探索其时代特性,深挖剧本价值。考核组老师肯定了该论文的框架与思路,但同时也指出其论述缺乏深度,尤其指出要避免生造“权力形态”这一概念。
报告会尾声,考核组老师们对这一阶段的任务做了总结,同时期望同学们勿放松警惕,仔细修改论文,为即将到来的预答辩做好准备。
以史明理,孜孜不倦——世界史
10月30日晚,世界史专业中期考核报告会于语言学学科办公室、学院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报告会分为两组,评审一组由冯定雄、刘昌玉、江晟、魏超四位老师组成,评审二组由孙群郞、胡美、钱磊、吴起四位老师组成。该专业共十二名同学参与考核。
王成《乌尔第三王朝的商人家族研究》一文对乌尔第三王朝的商人家族进行研究,聚焦四个行省中具有代表性的商人家族,并探究商人家族对乌尔第三王朝的影响。老师们认为该论文标点符号的使用、表格制作方面存在不规范的问题,并指出中文引号应从半角改成全角,做到全文统一格式。周青艳《从亲英到亲美:沙特阿拉伯的外交政策转型研究(1945-1962)》较开题时设计了更为精进的框架,将1953年后的美沙关系合并为一章进行论述,旨在对权力转移过程的论述更加清晰。老师们对论文综述部分提出修改意见,同时指出在影响方面,可强调沙特在权力转换过程中,自身在中东地区影响力的变化。
会议尾声,老师们一致强调学术论文的规范性与严谨性,提醒同学们尤其注意论文脚注、目录、标题、参考文献以及标点符号,同时鼓励同学多多互相借鉴、探讨,亦可请教导师,争取在预答辩前完成相应修改工作。
致知力行,继往开来——汉语言文字学(方言方向)
10月30日下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方言)专业中期考核在中国方言研究院会议室举行。考核专家由傅惠钧、王洪钟、王文胜、施俊、沈丹萍五位老师组成。该专业六名同学参与考核。
会上,同学们就各自论文的研究内容依次进行阐述。许瑞迅《浙江缙云廷坑客家话研究》、邱小萌《浙江临安浙川徽语研究》、连建博《浙江平阳溪南畲话研究》、周罗霞《浙江象山沙塘湾闽南话研究》、张悦《浙江安吉郎村畲话研究》、叶晓影《浙江常山西源赣语研究》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对上述各个方言岛进行了详尽的描写和分析。考核组指出,各位汇报人的论文总体上框架合理、思路清晰、语料翔实,写作进程符合预期计划。但是,也存在诸如个别音系说明过简、一些表述不够准确、有的体例规范不统一、部分行文欠流畅等问题,需要今后不断完善。
最后,傅惠钧教授作简要总结,五位考核专家一致同意六位同学通过中期考核。至此,中期考核汇报会圆满结束。
中期考核是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进展的阶段性考核,在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次中期考核报告会的顺利举行,能够帮助同学们更为系统地把握学位论文写作的不同环节,在修改打磨的过程中提升论文写作能力。相信在各位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人文学子都能圆满完成论文写作。
(图文:各专业中期考核秘书 / 统稿:董雯、施可翌、孙维秀、谢雨彤、郭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