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下午,我院“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在人文报告厅举行。金华市文旅局原副局长、三级调研员楼存记,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海峰,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副主任余凡,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团委书记兼学工办主任梁建君,金华职业技术大学辅导员胡尹莎担任评委。本次竞赛共有12个队伍参加,我院部分本科生到场观看。
铸乡心国魂,续血脉传承。“侨心绘梦”团队立足于当今家谱文化保护现状,通过对43个村落的实地走访和整理粹编200余种、1300余册宗谱,捕捉到华侨儿童文化认同淡薄的现实问题,利用视频对话、网上问卷收集海外侨胞的解决意见,开展实践教育,旨在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针对全社会对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水平、营造更加优质的古诗词学习氛围的共同期望,“诗教中国:中华诗词等级测评体系的创立与实践研究”项目团队响应新时代美育教育高要求,与各大高校展开合作,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诗词教育数字化,独创“5.0诗词水平系数”、搭建诗词测评小程序平台,力求以规范的量化体系评估诗词水平。
三吴都会,江南行胜。京杭大运河沿岸孕育多项非遗传统手工艺,“‘数’运匠心”团队以数字人文为新视角,基于杭州33个文化空间进行大运河杭州段传统手工艺传承与活化研究,用“互联网+”五个维度拓宽传统手工艺发展道路,总结出一套传统手工艺革新发展的经验范式。
古书院是儒学教育的“道场”,其中藏有的碑刻更是活的历史。“琢石鸣今声”项目组以保护和研究碑刻文献为引,实地调研156座古书院,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连点成面,绘制出“古书院地图”,拓印、转存、分析近万份碑刻文字,为碑刻文献的留存保护提供了崭新思路和现实力量。
立足甲骨文字,传承华夏文明。“一片甲骨今天下”项目组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古迹拓至网络世界,与企业单位展开深度合作,擦亮甲骨文这张新时代的文创金名片,围绕“活态传承”展开全面的调查研究,探寻有普遍性和实用性的经验方法。
21处遗址探稻源文明,2219个样本寻活化新径。创意剧本游赋能上山遗址,让古老文明在现代绽放新辉。“万年回响,缘起上山”团队针对上山古遗址开发较浅、文旅事业发展后劲不足的痛点,提出“剧本游”的新思路,赋能上山遗址,让文化遗迹保护和文旅事业开发同轨并行、共同发展。
12项参赛作品涵盖文化认同、文化传承、美育建设等多个领域。人文学子打破专业壁垒,寻求跨学科合作,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拓宽研究范围,脚踏实地将每一次调研落实。
完成所有的展示和答辩后,楼存记对参赛团队进行点评。他指出参赛团队的选题存在局限性,应该把视野放在维系社会进步、关联当地发展的大角度上,力求形成一种研究范式。他以“丽水乡村春晚”为例,强调研究项目应提高立意,“要跟着国家战略走”。在项目的表达呈现形式方面,他指出表述人需形成“成效的表达”。最后,楼存记重点强调创新性在比赛项目中的重要性并对各个团队予以鼓励。
决赛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董晨昊、蔡璐莎/文 南加炜/图 来源: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