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探讨,交流融合——记傅熊教授“汉学杂谈:海外汉学的教学与研究经验分享会”讲座

1111日晚,世界著名汉学家、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傅熊Bernhard Fuehrer)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带来一场题为“汉学杂谈:海外汉学的教学与研究经验分享会”的讲座。本次活动由我院古代文学专业于淑娟教授担任主持,相关专业老师和同学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傅熊教授从“海外汉学教学三个层次的主要内容”出发,指出了区域对于学术研究的影响,区域的差异性,将导致语言学习内容的差异

傅教授还强调了海外汉学研究对于培养学科思维思辨能力的重视。以《论语》为例,每位学生通过阅读不同版本的《论语》译本,将译本作为脉络进行知识梳理,以了解相关的思想。另外,他以“为什么学者们对《论语》中的词句会有不同的理解”这一问题为例,进行了细致的解答,并指出掌握正确的阅读方式比大量阅读更重要

紧接着,傅教授提到了如何通过书评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学术素养。书评的重点不在于书的内容,而是要关注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趋势,同时,还需要基于学科领域,考察作者自身的学术背景,思考作者得出该结论的过程



谈到学习方法,傅教授认为学习不应该只是被动消极地读作品,而应该通过阅读相关经典译本,将自己代入译者的角色,进而了解思想史的发展。同时,他还指出,汉学研究不仅在于积累,而且要重视研究的方法论,以具体的例子去阐释理论,而不是一味灌输枯燥的文学理论。不仅如此,学生们还可以从西方著作中找到相关的研究案例,启发我们对中国著作的研究思路,学习的重点在于把自身的研究视角拓宽,不应该只局限于研究方向的一隅。以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和《论语》的注疏为例,两者的内容和背景并不相似,但运用的方法都是相通的,可以形成方法的启迪。

随后,傅教授点出汉学研究有三个破除,即破除文化优越感”“破除简单肤浅的中西对立”“破除中西文化特有性的迷失。从汉学研究方法论来看,他指出学者们需要放下先见,广泛借鉴。

傅教授以“了解自己的文明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习另外一文化”为引,谈到海外汉学研究原则上和国内相似,基本以中文文献为主,但必须要用英文进行表达。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培训学生,而在于让学生掌握一些思考方式,并通过研究汉学,进而重新审视自身的文化。



讲座尾声,现场师生积极提问,傅熊教授就“本学科学者们如何进行交流”以及“如何把握文化自我中心主义破除的度”等问题为大家答疑解惑。于淑娟老师对本次讲座作出总结,并鼓励大家继续保持博观通融、认真谨慎的研究态度。至此,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许梦云 / 图: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