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经傍典,溯古知今——记郑贤章教授“汉文佛典与语言文字研究”讲座

1110日下午,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郑贤章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汉文佛典与语言文字研究”的讲座。本次讲座由人文学院张磊教授主持,相关专业老师和同学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郑贤章教授强调语言文字研究中新材料的重要性,指出新材料的发现对推进学科发展的显著意义,而汉文佛典即历代用汉字记录书写的各类佛教典籍,在语言文字研究中正是极为珍贵的材料。随后,郑贤章教授介绍了国内外现存的佛教文献,目前,国内外留存的汉文佛典写刻本数量庞大,且在语言文字上与中土文献有相当多的差异,且尚未被充分利用。言及此,郑贤章教授还特别指出,随着对外交流日益便利,我们应对域外佛典文献给予更多的关注与重视。



贤章教授分别就文字研究、音韵研究、词汇研究、文献校勘与异文研究等方面,对汉文佛典的语料价值展开了精彩的论述。

言及文字研究,郑贤章教授指出汉文佛典中数量众多的因传抄而产生的新字,并逐渐进入到汉字体系中。音韵研究方面,郑贤章教授指出反切这一注音方式的产生,与佛教传入密切相关,并详细介绍了“切身法”。此外,“梵汉对勘”也日益受到学界重视,并成为佛经语言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词汇研究方面,郑贤章教授指出,汉语词汇史上最大的变化——双音化,事实上也有赖于佛教文献的推动,汉语中相当一部分的成语、歇后语也来自佛教文献。此外,郑教授还就语义移植这一语言接触中产生的现象,以“月光”“宫殿”等词为例,加以阐述在文献校勘与异文研究方面,郑贤章教授指出汉文佛典的写刻本资源相当丰富可供研究的空间相当大



郑贤章教授还就考辨疑难字词时如何寻找用例、佛典残片中草书的释读等问题与师生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郑贤章教授强调,做学问要有耐心,要敢于***,不可过度依赖电子资源,也鼓励同学们能在各自感兴趣的领域保持热情,不断学习。讲座尾声,张磊老师讲述了郑贤章教授在过往研究中的“造字”精神,深深激励了在场的同学们。至此,本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鲍知秋 / 图:赵乐倩)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