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上午,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东亚语言文化系荣誉退休教授傅熊(Bernhard Fuehrer),应邀于人文学院研修室为师生们带来了“国际汉学阅读与研究”系列的第一场讲座。本次活动由我院古代文学专业于淑娟教授主持,相关专业教师以及同学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傅熊老师以“道”的翻译与理解问题为引,说明中西方在词汇理解方面存在差异。在翻译时,要明确翻译的标准与目标,翻译四书五经等著作时,可与古英语书写的《圣经》相比较,二者同为经典,或可互相参考。语言文字的特点、版本选择、宗教观念等问题也应纳入考虑范围,如:将古代汉语翻译为现代汉语的“中译中”与汉语翻译成英语的“中译英”相比,二者所使用的方法截然不同。此外,选择合适的底本、关注该国宗教观念也可提升翻译质量。
此外,傅熊老师提及,研究方法的确立与选择对汉学研究来说至关重要的。中西方方法各异,其所涵盖的内容类似,但具体细节不同,区域研究是否存在一种共通的方法仍有待商讨。研究方法可依据研究对象和资料决定,汉学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也可能在古印度学、古阿拉伯学和古欧洲学研究中出现。因此,研究时可以互相借鉴,以此通过不同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建议汉学学者广泛阅读其他语言的文献材料,感受不同文化观的影响,例如德文版《资治通鉴》与中文版《资治通鉴》相比内容略有差异,又如国外将《诗经》看作是青年男女的恋爱故事,吸引了许多知识分子的关注,掀起阅读《诗经》的潮流。傅熊老师强调,在学术研究中,我们应养成批判性思维,并不断寻根溯源。
讲座尾声,傅熊老师就“外国人初学汉语如何选择合适译本”等问题进行解答。他强调,学生应保持自主性和好奇心,明确自身需求及选择的方向,教师扮演船长和指南针的角色,适时提供帮助和建议,但无需替代学生做出选择。
随后,于淑娟老师进行总结性发言,结合自己的感想,高度肯定了傅熊老师关于国际汉学阅读与研究的阐释,并对傅熊老师表达诚挚的感谢。至此,本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李心格 / 图:张玥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