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晚,复旦大学中文系祝克懿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修辞能力’范畴体系与学科建设的互动关系”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我校图书馆馆长陈青松教授主持,语言学科张先亮教授、傅惠钧教授等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祝克懿教授从当下国家哲社学科建设的总目标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出发,归纳了修辞学科建设所面临的新的时代要求。其中,有关修辞学的理论核心“修辞能力”的研究在概念的科学界定、修辞能力范畴的意义建构与生成路径、修辞能力范畴体系与学科建设互动等方面都存在不足。
紧接着,祝克懿教授就“修辞能力”的概念意义与范畴意义进行了详实的阐述。从概念界定与学科建设的关系看,无论古今中西,历史悠久的修辞研究在对“修辞”概念的解读时,都会涉及到修辞能力。在全球共享网络信息的今天,修辞能力在传统意义而言的语言能力,即交际主体听说读写的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还需加上“触”的能力。简言之,“修辞能力”是交际主体在言语交际活动中运用语言知识和掌握语言运用规律的认知能力。
与此同时,她将“修辞能力”概念集合建构为“修辞能力范畴”,认为“修辞能力”概念在“范畴”概念的加持下,能够更全面地描写特定领域修辞理论的实践形态和知识体系。祝克懿教授从修辞现象中,概括提取了修辞能力范畴的基本类型。并从范畴类型的互动关系中,考察了修辞能力实现修辞意义的互动过程。针对“修辞能力范畴”和“语言能力范畴”的关系问题,她认为概念整合理论提供了解释修辞能力范畴自成体系又与语言能力范畴共享同一语言逻辑的可靠理据。修辞能力主要体现为从心理空间到文本空间“发明新概念和组合新的动态心理模型”的语言运用能力。
随后,祝克懿教授介绍了五种研究范式,构拟相应的修辞能力的理论框架与结构形态,探索构成“修辞能力”的理论范式类型。其中,她提及互动生成理念可以用作解释理论。修辞能力作为符号意义生成的动力源,通过符号互动方式推动修辞意义的多元生成。修辞能力的形成过程,即修辞意义的生产过程,表现为适应题旨情景、以修辞结构表达修辞“意”和“情”的意义生产过程。同时,她认为修辞能力与学科建设的关系问题属于学科“本源”和“发展”问题。结合修辞能力的研究现状,她指出作为修辞学理论核心的修辞能力研究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主张应从本体和应用两方面对修辞能力、修辞学科建设继续进行探索。
讲座尾声,现场师生积极提问。祝克懿教授针对“如何在网络时代进行修辞研究”“对新研究者的建议”“人工智能与修辞如何联系”等问题为大家答疑解惑。陈青松教授对此次讲座给予高度评价,并认为祝克懿教授所具有的极强的问题意识、分析论证的严密性、强烈的学科使命感等都值得同学们学习。至此,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郭子怡 / 图:鲍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