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下午,世界著名汉学家、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傅熊(Bernhard Fuehrer)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带来一场题为“研讨汉学:海外汉学的翻译与阅读经验分享会”的讲座,相关专业老师和同学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傅熊教授以《史记》的翻译为着眼点介绍海外汉学,他提出明确版本是翻译工作的重要前提。傅教授还强调大型书籍的翻译需要结合前人的研究资料,以此来确定翻译的底本。他以《史记》为例,指出要重视不同年代的版本翻译过程中“字和标点”方面的差异,从细微的字词翻译变化中可以发现学术史中的许多问题。
傅教授围绕《史记》的几种海外翻译版本,选取了《项羽本纪》来分析英文版与法本版的差异和译者的翻译策略。他具体阐述了几位翻译人员的翻译策略:美国译者伯顿·沃森选择以日文版本为基准来翻译《史记》,用文雅的词语来表述司马迁的想法;而法国汉学家沙畹翻译了《史记》全文,包含详尽的注释和考据,为后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史记》海外翻译工作离不开前人长期的努力,也再次证明了利用前人有价值的资料来提高翻译水平的重要性。
傅熊教授从版本、字词、翻译主体等方面的差异谈及“语言”对于海外文学翻译的重要性。他认为在完成翻译和阅读目标的过程中,英文较之于德文,理解和使用程度更高,更适合作为翻译的桥梁语言。另外,他以满族语言为例,对桥梁语言做出了进一步的补充说明。
随后,傅教授对诗歌翻译的艺术性展开讨论,他肯定了叶维廉在诗歌理论和比较文学方面的贡献。他指出叶维廉诗歌翻译的“透明度”较高,明确了叶维廉对于唐代诗歌翻译的标准,建议同学们在严谨思考的基础上适当学习他的方法。同时,他也点明了叶维廉在诗歌的轻重音方面有所欠缺,难以完全呈现出诗歌的音乐性。傅教授建议同学们要以清醒的眼光来阅读前人的诗歌翻译,通过拓展学术视野,建立自身的思想脉络。
谈及“什么是最好的翻译”,傅教授主张要坚定翻译的决心,面对在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文本与语言限制,根据语言的弹性要求选择不同的翻译途径,有所取舍,同时翻译标准可以根据不同文体灵活调整,学术眼光也要有所发展,要更多聚焦于未被翻译的中文书籍,而不是只埋头于经典。同时,译者要慎重对待不同时代的人们的“注解”,注意注解是否带有目的性,或者因为流传而产生差异的情况。
讲座尾声,现场师生积极提问,傅熊教授就“对天文历法的翻译”“合作和个人研究翻译”等问题进行了解答。至此,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图:许梦云 / 文:赵乐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