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研究,多元视角——记傅熊教授“国际汉学阅读与研究”讲座

11月13日上午,世界著名汉学家、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傅熊(Bernhard Fuehrer)教授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带来一场题为“国际汉学阅读与研究”的讲座。本次活动由我院古代文学专业于淑娟教授担任主持,相关专业老师和同学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文献共读第一小组的同学带来文献阅读汇报,他们从“何为汉学”出发,讨论了汉学的定义、汉学的发展历程、汉学研究的重要人物和代表观点以及当代汉学的现状。汇报组在提及法国的汉学传统时,傅熊教授补充了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在汉学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将中国书籍带回欧洲,从而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傅熊教授强调了“汉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汉学指与中国有关的各个方面的研究,狭义的汉学指的是专注于中国文学、历史等领域的研究,区分汉学的定义至关重要还指出研究者往往难以跳出自己的文化背景去理解其他文化。以中华文明“西来说”为例,西方人之所以认为中国文明来自于西方,是因为西方人遵从《圣经》中价值观念,并认为整个世界的文明来自于一个共同的源头。这种观念限制了他们对中国客观的认识,因此研究者在进行文化交流时要自我反省,摆脱对其他文化的刻板印象。另外,针对中国汉字只是一种符号,甚至是一种野蛮的符号”这一类观点,傅熊教授认为这是陈腐的、过时的观点,应该予以摒弃。



紧接着,汇报组介绍了《藏书纪要》的翻译背景、发表时间及文献属性。谈到版本问题,傅熊教授强调了使用翻译文献应选择译者所用的版本,并讨论了如何通过对比不同版本来深入理解文献。随后,“方志”为例,指出译者所用的专业名词十分精确,学术作风严谨,同时,提醒同学们在阅读技术性文献时需要具备相关基础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新知识。


 

讲座尾声,现场师生积极提问,傅熊教授就“汉字如何适应数字化的转型”“文化观念的重要性”“如何用英语来体现中国的文言文”以及“如何理解跨文化观念的偏差”等问题为大家答疑解惑。于淑娟老师对本次讲座作出总结,鼓励大家在研究中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并加强学术思维的锻炼。至此,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陈丽萍 / 图:王凯睿)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