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尽火传,生生不息——记莫砺锋教授“立雪程门的学术体验”讲座

11月14日下午,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文史馆馆长莫砺锋教授应邀于物电学院报告厅为我院师生带来一场题为“立雪程门的学术体验”的讲座,关专业老师和同学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莫砺锋教授简要介绍了自身求学过程。莫砺锋教授本科就读于安徽大学外语系,机缘巧合下报考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最初他并未树立明确的学术理想。“立雪程门”后,莫砺锋教授在程千帆先生指导下深造,受恩师影响颇深。随后,莫砺锋教授总结了程千帆先生对自身学术、人生道路的重要意义。

其一,“热爱”至关重要。程千帆先生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晚年复出后以热忱的态度投身古代文学研究和教学深深感染了莫砺锋教授,此后立志深耕唐宋诗歌研究,将其作为一生的事业。正如《庄子·养生主》所言:“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程先生以满腔心血培养每位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将对中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与学术的光辉代代相传。

其二,治学当治其本,溯源探流。唐宋诗歌承自先秦,博士阶段,莫砺锋教授在程千帆、周勋初、郭维森、吴新雷四位先生指导下,研读论语》《孟子》《老子》《子》《诗经》《楚辞》《昭明文选》和《史记》八部典籍,阅读过程中参照各家本,深入挖掘,写成单篇论文形式的读书笔记,为其后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程先生也强调博闻强识,通过广泛阅读、主动记忆将知识内化,构建全面、系统的学术体系,以便触类旁通,在经典文本与新文本的联想中产出新见。虽然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莫砺锋教授依然希望学生们能多记诵典籍。

其三,鼓励选题创新,可以知难而进,但需要把握限度。程千帆先生主张“对学生加以适度的压力”,鼓励学生选择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提出新观点。莫砺锋教授以小猫抓老鼠的比喻,进一步说明目标应与当前能力相匹配的道理,选题过于简单或过于困难都不可取,前者意义甚微,后者难以驾驭。



谈及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莫砺锋教授的观点与程千帆先生一脉相承,研究方法没有定数,也不拘泥于新旧,十八般武艺均可。同时,应重视古典文献学功底,将古典文献学与古代文学研究相结合,研究前必须对所选材料展开文献学考察,辨别材料真伪,如:《全唐467有牟融诗一卷,唐代实无牟融其人,人把伪造的诗集归到牟融的名下。此外,借鉴西方文艺理论时既要开放包容,也要审慎考虑,不必为了理论创新而生搬硬套。



提问交流环节,莫砺锋教授就“如何有效做笔记”“如何阅读原典”等问题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为同学们答疑解惑。至此,本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施可翌 / 图:董  雯

【关闭页面】